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烏克蘭醫師獲台灣經驗開啟新思維 感受支持助重建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5日電)台烏合作再進化,6名烏克蘭醫師排除萬難來台交流,臨床實務技巧與加速病人恢復正常生活等台灣經驗,打開烏克蘭醫師不同思維,有助重建當地醫療體系,並感受台灣支持。

時間回到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軍隊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烽火至今未歇。2年多來,馬偕紀念醫院本著「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精神,3度挺進烏克蘭當地災區提供人道救援,是亞洲第一個勇闖團隊。

今年雙方合作再進化,由馬偕國際醫療中心規劃執行,賑災基金會給予資金支持,共吸引烏克蘭100多名有意願專科醫師,最後選出6名精英中的精英醫師,排除萬難來台交流取經,到馬偕醫院進行為期4週的觀摩和專業交流。

未來如何重建烏克蘭醫療體系是重中之重,重症醫學科、麻醉科醫師索里安尼克(Daria Solianyk)個頭嬌小,說起話來輕聲細語,本身卻已是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她回烏克蘭前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指出,很多醫院在戰爭中遭到破壞。

索里安尼克表示,烏克蘭正在思考許多包括修復、改善的方式,甚至國家發展策略,不會停下思考腳步,現在已經有很多好的團隊,會盡全力去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所以這個交流計劃對烏克蘭有莫大幫助,將會帶回新觀念。

談到將近1個月來在馬偕學到許多臨床實務技巧時,索里安尼克忍不住笑說,實用程度讓她迫不急待透過通訊軟體,跟其他在烏克蘭的同僚分享,舉例如呼吸器的使用方式,傳統使用呼吸器主要採臥躺進行照護,但在台灣發現若趴躺,反而能有效縮短使用呼吸器時間,讓病人早點恢復自主呼吸功能。

另外,讓索里安尼克認為值得帶回烏克蘭推廣的「小撇步」,就是同樣以病人為中心導向前提下,馬偕注意到更多細節,比方說外在噪音、播放音樂幫助患者放鬆心情等,這些在烏克蘭比較不會注意到的地方,其實有助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患者舒適度。

有別於以往交流並未特別設限,這次馬偕提出唯一要求就是要「主治醫師」層級以上,強調這樣才有交流的意義,而非只是單向來台灣學習,同時還打破單一科別,涵蓋小兒外科、骨科、急診醫學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

來自飽受戰爭蹂躪國家的6人與台灣同行分享了一些「極端情況」下的替代治療方法,例如使用抗生素、疼痛和傷口處理、感染控制、預防多重抗藥性感染。不過,索里安尼克數度強調,出於安全考慮,團隊不能向媒體透露極端情況下治療的具體細節和例子。

目前在赫梅利尼茨基市立兒童醫院(Khmelnytsky City Children’s Hospital)任職的創傷科、骨科醫師什帕克(Serhii Shpak),則是對台灣患者可以快速出院這件事情感到不可思議。

什帕克解釋,同樣疾病狀況,台灣能做到讓病人縮短住院期時間,透過回診及自我照護等方式,幫助病人快點回到正常生活,但烏克蘭可能只聚焦在治療上,沒有把儘速恢復正常生活當作療程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更多病床、更大醫院,現在會覺得未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可以帶回烏克蘭推廣的面向。

至於因戰爭受傷與一般患者有何不同,什帕克說,在急性期主要是多重性的外傷,但更嚴重的問題是受傷之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治療上非常需要個人化,尤其疼痛控制,不只身體、物理上的,同時還有心靈的部分,需要非常多協助。

當什帕克提到PTSD問題,陪訪的馬偕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蔡維德也在一旁猛點頭,隨後並補充他3次前往烏克蘭的觀察,很多村民被轟炸之後到行動醫療站來看醫生,都會說這裡痛、那裡痛,結果有些人聊個天就好多了,可見「那個痛不是真的身體疼痛」,而是因為家人離散等種種因素,加上很多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家,家人走了、屋子也壞了,導致深陷PTSD困擾。

什帕克也說,交流計劃讓他們有機會從其他角度來看醫療系統,在這裡的醫療專業人員都是技術精湛的醫生,可以觀察在各種不同醫療情況下,不同的專業人士如何運用知識和所學,提供烏克蘭很多可參考的重要經驗,且與這些科學家、醫學家交流,對烏克蘭人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感受到支持並汲取重要知識,希望交流計劃持續下去。(編輯:李亨山)1131005

Related Posts

1 of 956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