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兩岸

習時代 中國媒體人:新聞再也沒有「黃金年代」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22日電)中國獨立媒體人江雪表示,六四事件、鄧小平南巡談話後,中國新聞業一度有養成媒體獨立性、公民社會的環境,民眾關切議題得以被看見、被回應;現再無這樣的「黃金年代」。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22日邀請中國獨立媒體人、「長安十日」作者江雪線上演說,講題為「從『改變中國』的幻滅到獨立記錄的可能—我所經歷的新聞業變遷」。江雪從業20多年,她於演說中分享其對於中國媒體環境日漸緊縮的觀察。

江雪表示,在後毛澤東時代,西方新聞專業主義一度在中國萌芽,包括客觀報導、公共利益、調查新聞等要件,公民社會也跟著有所發展,那段時間可視作短暫的體制「寬鬆期」,也是一段黃金年代;儘管後來很快地被摧毀、被翻覆。

江雪強調,所謂的黃金年代不是真的「黃金年代」,因為中國媒體都有黨的控制,不過在那個時期,媒體還有與機構、體制博弈的力量、力氣;最近10年,大家都放棄了,不會再去博弈了,除了博弈不過體制外,還有「黨媒姓黨」。

江雪在1998年踏入新聞業,1989年六四事件是她選擇新聞工作的啟蒙點。江雪提到,1995年是中國媒體業關鍵年分,受到六四民運、鄧小平南巡談話後影響,中國對於改革開放的追求,帶動了社會各領域鬆動,媒體也有了市場化發展。

她說,為了滿足改革開放各領域需求,開始發展出有別於功能在為黨喉舌黨報的都市報;儘管都市報仍歸於黨報轄下,不過其採市場化運作,關切民眾在乎的議題,「華西都市報」是中國第一份都市報,在1995年成立、運作。

江雪提到,各省都市報的發行加上2000年前後網路興起,媒體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切,可以成為維權小老百姓與政府協商的籌碼,也可以是催促司法單位進步的推力,「孫志剛事件」、「聶樹斌冤案」是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具體例子。

「在本世紀初,在中國的媒體,基本上是掌握在泛自由派的讀書人的手裡的」,江雪提到,那時候的媒體可以引領社會議題、聚焦公民權利、鼓吹法治,官媒看到市場化媒體倡議的議題也會跟進加入,進而做出一些影響。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13年接任中國國家主席一職。

江雪坦言,在那個時期,審查與控制依然是懸在頭頂上的,2004年南方都市報被整肅是個案例;2013年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則是中國媒體業近10年轉捩點,過往官方若認定內容有問題,會在媒體出刊後給予處罰,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則是被要求事先審查、竄改。

江雪提到,2015年長江客輪翻沉事件對於媒體來說是一個「斷崖式」事件,數百名乘船者命喪長江,官方禁止媒體前往災難現場採訪;相較2008年汶川大地震媒體衝往第一現場,不過幾年時間,「中國大事發生的時候,沒有媒體了」。

「在中國,沒有辦法建立對於歷史真正的感知」,江雪感嘆,反觀台灣社會對於二二八事件等歷史討論,可以在書店用一個書架、書櫃去闡述;中共則是系統性扼殺、抹除記憶,那些影響每一個中國人的大事,前幾年體制寬鬆期還看得見討論,儘管數量不多、頻率不高;現在則是系統性的下架、銷毀。(編輯:謝怡璇)1131022

Related Posts

1 of 886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