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文化

柏林貝塔寧藝術村攜手文化部 合作10週年續寫新篇章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2日專電)柏林「貝塔寧藝術村」成立50週年,新總監魏策爾與10年合作夥伴台灣文化部續簽合作協議,為台德藝術交流續寫新篇章。

位於柏林十字山區(Kreuzberg)的貝塔寧藝術村(Künstlerhaus Bethanien)原為醫院,1970年結束醫療用途後,在當地社區與公民團體推動下,逐步轉型為國際藝術創作與交流中心。

1974年貝塔寧藝術村成立,每年接待超過25位世界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2014年開始,文化部與貝塔寧藝術村展開合作,在競爭激烈的駐村申請中,每年固定保留2名藝術家駐村名額予台灣創作者。

今年貝塔寧成立50週年,迎來新總監、德國資深文化經理人與新媒體藝術家魏策爾(Antje Weitzel),走馬上任之初即和台灣續簽合作協議。

魏策爾受中央社採訪指出,10年來,台灣藝術家在貝塔寧的駐村未曾間斷,持續為柏林帶來更廣闊的藝術視野。她觀察到,台灣駐村藝術家作品題材豐富,涵蓋自然、生態、社會等不同面向,以細膩的觀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不同於本地的文化深度。

近期貝塔寧駐村藝術家陳郁文個展「Perceive Shadows in Mother Tongue」,即以島嶼植物為主題,探討台灣棕櫚油產業與其背後的殖民歷史。魏策爾分享,透過該展覽,她得以重新反思德國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尤其是藏品展示與身分認同之間的關聯性。

談及貝塔寧與文化部的長期合作,駐德代表處文化組組長葉瑋妮則表示,文化部自2012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全球藝術家駐村計畫,並與多個國際知名藝術機構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

其中柏林貝塔寧、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及紐約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是當前文化部全球駐村計畫中的三大重點合作夥伴。

葉瑋妮說明,文化部每年會依據多項指標評估藝術村合作成效,包括藝術家是否能成功舉辦展覽、媒體報導與曝光度、藝術村的設施與地理便利性、同時駐村的國際藝術家數量。藝術家在駐村期間的直接回饋,也是文化部是否延續合作的重要依據。

隨新合作協議簽訂,台德之間的藝術交流將持續深化。未來貝塔寧藝術村與文化部也將在既有基礎上拓展更多可能性,讓台灣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實現創意與文化傳承,也為柏林觀眾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藝術體驗。(編輯:周永捷)1131112

Related Posts

1 of 144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