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30日專電)馬來西亞民調顯示對中國好感度上升,學者分析說,今年是馬中建交50週年,多數人或受宣傳雙邊友誼影響,卻未正視南海主權爭議、中國商品大舉傾銷影響企業生存等負面效應。
默迪卡民調中心(Merdeka Center for Opinion Research)26日公布「對中國的觀感:外交事務、時事、外交與經濟」民意調查。這份民調的1225名受訪者中有高達84%對馬中關係持正面態度,受訪者對中國好感度達77%。
曾於香港、日本與大馬任教多年的巴黎第13大學經濟中心名譽研究員歐陽路易(Louis Augustin-Jean)今天告訴中央社,大馬輿論轉向親中的原因或許與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一向支持中國的政策立場有關,但當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的當下,輿論轉向親中顯然是一個錯誤。
他指出,大馬輿論沒有考慮到南海問題對國家主權傷害,沒有意識到中國商品傾銷對馬來西亞中小企業造成的損害,僅關注能從中國獲得更便宜的商品利益。
歐陽路易分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改變大馬民眾對中國看法或許是原因之一,但「馬來西亞應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保持更加平衡的立場,俾利於地緣政治局勢」。
教授國內與國際時事分析的新紀元大學學院(Kolej Universiti New Era)講師鄧世軒(Tang Shi Xuan)認為,今年是馬中建交50週年,特別在華人社團或機構不乏受馬中友誼的宣傳影響,其他如馬中互相開放免簽讓馬來西亞人到中國觀光更簡便,抑或中國茶飲或電動汽車外銷大馬等多重因素,都形成利多局面。
由於大馬官方是支持巴勒斯坦,護照內頁標註「除以色列外,這本護照適用所有國家」,鄧世軒以國際局勢的以巴衝突為例,說明這場戰爭導致大馬對美國形象跌入谷底,間接提升對中國的好感度。
在南海議題方面,鄧世軒說,大馬政府有意淡化南海爭端事件,盼不影響雙邊關係,因此,類此議題僅受學術圈與右翼馬來群體關注。
另外,如果這份民調在今年年底調查,相信諸如關公文化節出現五星旗、前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非議的中文招牌與菲律賓媒體公布南海馬中外交照會爭議,會對民調結果產生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民眾顯未顧及中國商品傾銷現象,鄧世軒強調,中國往大馬低價傾銷商品,已在中小企業群體發酵,政府已立法應對並解決這個影響中小企業生存的問題。
這份由默迪卡民調中心今年5月17日至6月10日進行的民調,對象為馬來西亞人民,針對1225名年滿18歲以上受訪者透過隨機抽樣分層(種族、性別、年齡和州別)電話調查,抽樣誤差為正負2.94%。(編輯:周永捷)1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