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有感花蓮小村庄蔗工心酸血淚 7旬赫恪書寫不輟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日電)75歲赫恪每天仍用電腦持續書寫,他還有2本書待完成,一本是申請經費的計劃案,另一本是10多萬字關於花蓮大和村的故事,寫給小女兒的,讓她知道爸媽以前在小村庄的生活。

赫恪表示,出版書並非希望得到什麼獎項或參賽,而是想讓人看到,在花蓮縱谷,曾經有一個小村庄,歷經時代變遷的轉變。所書寫的內容沒有大人物,只有老人家述說的過去生活,參考一些文獻、加上地震、颱風、水災等天災,就是一個村子日常的樣貌。

他說,「在光復鄉住30年,還能喝酒、還能看點東西、寫作,年輕時會想批判不公不義的事,如今只想抒發感懷與紀錄。」赫恪出版的書加上繪本共約7、8本,都以蔗工為出發點來書寫,包括書籍、紀錄片。

滿頭白髮及肩,赫恪近期顯得更加羸弱,日前因大腸憩室炎就醫住院好幾天,身體仍在恢復中,出院後回到太巴塱部落的住處,陪伴他的是一屋子的書和幾隻來來去去的流浪貓。

他還有痛風的毛病,走路一跛一跛,「不可諱言,年輕時酒喝太多。」赫恪說,老天垂憐腦袋還好,所以繼續書寫;雖然住在鄉下,但是農作不行,手無縛雞之力弄到受傷得不償失。

小時候曾經在光復鄉大和村讀小學的赫恪說,30多年前因為接下公共電視「漂鳥」劇集,有感於蔗工的心酸血淚及移民村的興盛衰退,便回到花蓮居住,以自己在記錄上的專長,寫出「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甘蔗的名字」村史,為社區建立珍貴的文史資料,2017年出版書「一街村」、2020年出版「戴面紗的臉書」及劇本集「長跑者」。

赫恪書寫的對象是縱谷的村落,因為長年住在村裡,貼近村民生活,體會村民心情,密切觀察地方上各種事物和問題,年輕時參與社區工作的策劃和推動,並為「大和村」寫歷史,如同種子散落並萌芽。

「村子的人越來越少。」赫恪感嘆,蔗工鼎盛時期有6000、7000人,現在只有幾百人,投票時加上返鄉的人也只有200、300人。看到一個村子從繁華到沒落,心中有許多感慨,只能寄予文字。

住處收藏許多書籍,猶如小型圖書館,赫恪說,友人曾提議發起「曬書節」,他樂於提供書籍參與,或是將來成為社區圖書館也是想法之一;為活絡社區經濟、扎根文化,赫恪曾尋求外地文化界朋友的支援,在村裡辦過畫展、音樂會、舞獅等活動,還推廣具有特色的客家擂茶、炒米粉為社區帶來觀光人潮。

隨著時光流逝,赫恪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仍書寫不輟,他希望讓昔日的大和村的生活點滴,透過文字永留世代。本名林明華的赫恪說,取這個筆名來自於魯凱族語,赫恪是老鷹的意思,但他謙稱自己老而無用的人,自己只是為土地記錄,希望喚起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赫恪早期曾任職公共電視、廣電基金、華視等單位,擔任過電視節目企畫、編導等職務,從台北搬遷到花蓮光復鄉居住後,曾擔任嘎啷啷社區劇團策畫與編導,並出任大和文史工作室負責人;作品涵蓋影像、劇本、小說等,創作相當豐富。(編輯:孫承武)1140201

Related Posts

1 of 1,589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