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7日專電)法國第一本亞洲議題季刊「亞洲雜誌」第二期以台灣為封面故事,透過4篇專文介紹台灣認同的建構、政黨光譜與角力,以及台海對戰分析。主編董尼德向中央社表示,自我認同是台灣的未來與靈魂,相信「大衛終將戰勝歌利亞」。
法國第一本關注亞洲全面議題的季刊「亞洲雜誌」(Asia magazine)於去年10月推出,今年2月出版第二期,並以「台灣:面對北京變動中的社會」作為封面故事。
主編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曾任法新社總編輯,曾派駐北京、東京、華沙、紐約。他5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選擇台灣作為封面故事除個人對台灣的喜愛外,更是因為「法國等西方國家非常缺乏現今台灣的資訊。民眾常聽到來自中國的每日威脅,但卻幾乎不知道台灣這個民主國家的真實模樣。台灣對我來說,是全亞洲的模範。」
本期以4大主軸向法國讀者介紹台灣:台灣認同的建構、認同與文化、台灣政黨光譜與角力,以及台海對戰分析。
董尼德解釋,要呈現真實就必須把話語權給台灣人或熟悉台灣的人,因此在台灣認同建構專文中,呈現了中研院歷史學者柯志明、前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吳琇玲、吾爾開希等人對台灣認同過程的看法。
在認同與文化一篇,「亞洲雜誌」專訪曾在法國求學的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陳郁秀強調文化在建構台灣認同中扮演的角色,說道:「台灣人如今找回自信,文化在這過程中具有決定性…過去講到台灣,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現在,所有台灣人都以身為台灣人而自豪… 文化也因為民主而綻放。」她並將台灣形容為「多元文化的博物館」。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法籍研究員彭保羅(Paul Jobin)則透過台灣各政黨派代表弔唁喪禮的有趣現象,向法國讀者介紹台灣政黨角力以及民主的力量與脆弱。
專文指出,北京企圖透過資訊戰與部分政治人物內應,削弱台灣。「軍事騷擾伴隨傷害台灣民主的計畫。為達成目標,北京在國民黨和民眾黨中找到了盟友。」文中並以去年423大地震後傅崐萁堅持訪問中國為例,但仍認為,相信台灣民間社會的能量與動員能守護民主。
在第4篇專文「大衛迎戰歌利亞」中,董尼德告訴記者,台灣相對中國面積極小,「但從歷史中我們也知道,結局是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贏得勝利。」
他指出導致北京不能輕舉妄動的原因,除台灣認同外,也因為軍事侵台、登陸並非易事,且台灣並不孤單。另外,台灣經濟重要性不言可喻,攻台將帶來全球經濟災難。
董尼德向中央社說,法國沒有談論亞洲且議題全面的雜誌,盼藉「亞洲雜誌」向大眾呈現亞洲各層面真實樣貌,包括地緣政治、社經、文化等,讓不認識亞洲的民眾也能輕鬆閱讀。
他選擇「台灣認同」作為台灣封面故事切入點,「在我看來,認同可能就是台灣的未來。」
他說:「我們能用武器征服,但若對方擁有真實且堅定的認同,就不是真正勝利。未來難以預測,假若未來中共真的控制了台灣島,他們也永遠無法控制台灣人的靈魂與心。換言之,他們永遠不會贏。若北京能明白這個真相,以及台灣一點也不孤單的事實,他們應會在動武前謹慎三思。」
首次來台便見證美麗島事件的董尼德表示,「直到幾年前我才真正明白台灣社會是什麼,它獨一無二,是其複雜歷史的產物。這座島嶼歷史上不斷被入侵,只能被迫接受」,卻也造就了如今豐富的多元文化。
講到最喜歡的台灣特點,董尼德告訴記者,「台灣有一種平靜,不到台灣無法領略。儘管面對威脅,卻仍對未來樂觀以待。我想這種平穩就是來自台灣認同,也不是團結,而是與生俱來的、更像是一種台灣人民特有的連結。當然也有人更想和中國一起,但是極少數的。民調趨勢可見,台灣認同日益強烈。」
他表示,在台灣看見強大的韌性,面對中國威逼利誘,他相信人民具有足夠韌性去面對,並繼續走下去。董尼德強調,台灣擁有亞洲最先進的民主,希望能更加強對外軟實力,以展現台灣真實的幸福面貌。(編輯:陳慧萍)1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