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防兒少受虐 醫提醒瘀傷、熊貓眼、耳後瘀血等警訊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1日電)台灣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因遭受虐待重傷或死亡,其中近5成案件出現受虐性腦傷。兒科醫提醒,當發現小朋友有瘀傷、熊貓眼、耳後瘀血、視網膜出血等症狀,都是可能受虐警訊。

受虐性腦傷過去俗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今天在衛生福利部終止兒虐記者會中簡報指出,研究發現,受虐性腦傷其實是故意施虐導致的頭部損傷,所以美國相關醫學會在2009年將其正名,用意為強調「這是一個施虐的事實」。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衛福部2020至2024年數據,重大兒虐死亡及重傷共計134件,平均每年有26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其中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且25%以上兒童因此喪命,就算存活,高達75%出現不可逆永久傷害;若以年齡來看,1歲以下73%,2歲以下占9成,他們來不及長大。

張秀鴛說,很多照顧者會推托稱「小孩睡覺自己從床上掉下來」、「我只是稍微搖一下怎麼可能這麼嚴重」、「練習走路跌倒」、「跟比較大的小朋友玩,不小心敲到頭」、「開車出去玩山路太搖晃」等,就算乾脆承認因小孩不乖有稍微巴了幾下頭,也只是為了卸責。

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否認有虐待行為,並常以意外跌落當藉口,然而李恩沛強調,兒童自150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嚴重顱內受傷的機會極微。

他解釋,受虐性腦傷通常伴隨著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膜出血等跡象,有7成以上會出現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含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

李恩沛分享2個案例,首先是1名到院前死亡的小男嬰,母親與同居人涉虐待男嬰卻辯稱是玩「飛高高」,檢查發現小男嬰腦部出血、腫脹,雙側眼底多重出血,代表受到相當嚴重的外力撞擊,且頸椎同樣有受傷情況,檢警調查加上醫療端提供證據,證實為受虐性腦傷。

另1名案例事發時為4個月大女嬰,父親自說床上跌落後就開始抽搐,但腦部電腦斷層看到大腦出血、腫脹,並雙側眼底多重出血,6年後追蹤發現其中一側大腦已完全萎縮,目前是植物人狀態安置在照護中心。

李恩沛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受虐性腦傷典型傷勢包括硬腦膜下出血、眼底出血、頸椎受傷、肋骨骨折等,證據越多就更能證明是受虐,而非居家意外導致。

如果發現小朋友身上有哪些情形,應留意是否受到不當對待。李恩沛說,初步可觀察有無瘀傷,受虐兒少出現瘀傷的機率很高、至少5成以上,其他還有熊貓眼、耳後瘀血、視網膜出血等,建議送醫確認。(編輯:陳政偉)1140411

Related Posts

1 of 2,205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