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巴金森症健保嚴調藥難 醫憂患者陷「斷電」危機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3日電)巴金森症斷電式寸步難行,增加跌倒風險,治療關鍵在藥物劑量足夠。醫師說,即使患者藥物濃度偏低,但健保給付嚴格,調藥困難,尤其傍晚下班通勤是「斷電」高峰,險象環生。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海嘯來襲,每年新增2000多人、目前總數逼近8萬人的巴金森氏症成為重要公衛課題。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今天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行活動,鼓勵病人走到戶外,參與社區活動,延緩腦部退化。

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吳瑞美說,患者腦部黑質多巴胺神經細胞提前老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影響腦部神經系統傳遞及動作協調。好發於50到60歲,男性患者較女性多,早期和中期患者規則服藥,生活幾乎不受影響,仍可繼續工作。

吳瑞美提醒,早期症狀有單側肢體顫抖、步伐變小、講話小聲、字跡變小、平衡變差等。當出現2至3個徵兆應立即就醫,巴金森症治療以多巴胺類藥物為主,關鍵在劑量足夠,維持血液有效成分濃度,患者依然可行動自如,但藥效消退後,較嚴重患者可能突然寸步難行,如同斷電。

吳瑞美指出,傍晚是患者「斷電」高峰,有個案在下班通勤走路、搭捷運突然無法行動,險象環生;另一個高峰是凌晨,個案面臨半夜如廁時「斷電」,釘在原地尿失禁。隨著醫療進步,緩釋型藥物延長血液藥物濃度,無奈健保給付標準嚴格,調藥困難,患者仍處「斷電」危機。

吳瑞美表示,深腦刺激手術是嚴重型巴金森症患者治療方式之一,透過置放電極刺激大腦運動迴路,改善藥效波動,減少「斷電」。近期微創外科技術利用高能量超音波聚焦燒灼特定神經核組織,顫抖消失,患者恢復正常社交和工作能力,這項治療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民眾仍需自掏腰包。(編輯:張雅淨)1140413

Related Posts

1 of 2,223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