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6日電)陽明交大團隊開發深紫外光超穎透鏡,具有輕薄短小、開發自由度高等特性,未來可應用於矽光子元件加工製造、生醫影像檢測、半導體檢測等領域。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波長比紫外線UVA、UVB還短的深紫外光,在半導體與生醫影像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控制元件往往造價不菲,導致應用受到侷限。
陽明交大電子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款超穎透鏡,能成功駕馭深紫外光,這款輕薄短小、高效能的深紫外光超穎透鏡,厚度僅380奈米,遠小於人類的頭髮,光學操控卻能達到深紫外光聚焦的極限,這項突破也獲選為國際期刊「Nano Letters(奈米通訊)」封面故事。
研發團隊首次採用「氮化鋁」這種廣泛應用於積體電路中的材料,具有耐高溫、散熱佳、化學穩定性高且不吸收深紫外光等特性,經由實驗證實,透鏡不但能作為深紫外光影像攝影裝置來拍攝奈米結構,也能完成深紫外光超快雷射雕刻,展現深紫外光超穎透鏡應用的無限可能。
投入超穎透鏡研發多年的陽明交大電子研究所助理教授曾銘綸表示,深紫外光相關技術在基礎科學研究及工業場域都有重要應用價值,但相關裝置比常見的近紅外光或可見光的裝置昂貴許多,例如應用於精密深紫外雷射加工的鏡頭,造價就要百萬台幣。
曾銘綸說明,超穎介面是由人造奈米結構組成的光學元件,包含數以萬計精心設計的半導體奈米天線,透過調控幾何參數,可精確操控光的產生與聚焦,超穎透鏡則是針對光學應用特別設計的超穎介面,近年廣泛應用於全彩影像技術、量子光學及生醫檢測等高精度儀器,也有傳言蘋果將在新一代手機引進這種全新的半導體光學技術。
研發團隊期望,未來能藉由超穎介面輕薄短小、功能多樣性且開發自由度高的特性,實現更多關鍵應用,包括矽光子元件加工製造、生醫影像檢測及半導體檢測,同時也相當看好由半導體奈米結構組成的超穎介面,未來量產與商業化的潛力。(編輯:吳素柔)1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