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人口老化洋蔥種子育苗缺工 種苗場全程機械化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7日電)目前洋蔥育苗、栽種高度依賴勞力,但人力老化日趨嚴峻。種苗場今天說,去年技轉恆春鎮農會機械化種子造粒建立穴盤苗,免再靠人工育苗、分株,搭配秧苗移植機,全程機械化。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與恆春鎮農會舉辦「洋蔥種子造粒真進步.育苗定植更省工」記者會,指出恆春鎮農會已有4公頃農地,於去年示範使用機械化作業。

恆春鎮農會推廣部主任曾寶霆告訴中央社記者,人工進行洋蔥露天育苗1分要10個人去挖出幼苗,再分株,接著將一株株苗移植到田裡栽種;人口老化,現場作業3個人合計200歲都很正常,遲早沒有人力可用,所以去年已技轉種苗場的機械化處理技術。

種苗場助理研究員曾泓儒說,自動化造粒建立穴盤育苗系統,先將不規則的種子包覆外衣,規格化處理,是謂造粒,這樣一來,機械抓取放入穴盤育苗時,每個穴位可精準只放1顆種子,長成苗後,接著用秧苗定植機,將秧苗移植到田裡,全程機械化,解決人力老化不足的問題。

種苗場場長張定霖說,造粒設備每天可產出30萬粒以上的造粒洋蔥種子。

曾寶霆指出,1分地大概需要2.5萬粒到2.6萬粒左右,過去1分地需要10人處理1天,現在機械化後,1天可處理4.5分到6分地,效率高很多,不過農民總會先觀望,所以農會先做示範。

曾寶霆補充,全國今年洋蔥可能種植到800公頃,以嘉義縣、彰化縣、屏東縣為主,屏東縣恆春農會產地約有30、40戶洋蔥農,種植面積160到170公頃,每戶面積大,很適合機械化作業。(編輯:管中維)1140417

Related Posts

1 of 2,261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