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8日電)國家教育研究院建議,教科書應呈現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引發議論。高中教師表示,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台灣不同時期的外交處境。
國教院近日召開「審定本教科用書3方座談會議」,會中針對中小學現代史相關學習內容的編審原則,建議教科書應呈現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涉及台灣主權和國際地位的史料。
桃園市壽山高中教師蘇健倫今天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國教院會有這些討論,主要是108課綱在高中歷史有談到「台澎金馬一體化」議題。課綱希望學生了解,台澎金馬今天同屬中華民國,是一個很特別的過程,畢竟在很長的歷史中,這些地方並不一定都被劃歸在一起。
蘇健倫表示,最早的國立編譯館教材內容,彷彿「開羅宣言」一錘定音,就將台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但在科技發達的當下,學生上網一查就會有很多疑惑,例如「宣言」不具法律效力;舊金山和約只寫到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但沒說明要還給誰,從而又衍生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中共政權的主張等。
蘇健倫說,課程中會避免用自己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加以解釋,如實呈現多個史料,更能引導學生討論。教師甚至可以開一場模擬辯論會,讓學生從不同的立場論述,這也就是108課綱想達到的目的,讓學生了解在各種時代背景下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其實受到國際情勢很大影響,不同時期美國的態度還不太一樣。
曾參與課綱審議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都是客觀的史料,討論關鍵應是教科書加入這些東西,能不能達成課綱設定的學習目標。
侯俊良表示,教師應盡可能中立看待歷史,至於是否會影響價值判斷,引來政治目的的批判,則是教育部該面對的。他期盼各界在討論此議題時,應盡量回歸課綱精神,不要過於政治化。
國教院副院長顏慶祥昨天接受中央社電訪時強調,透過提供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原始史料,可讓學子有更完整的時間軸,了解戰後台灣歸屬的來龍去脈,進而引導討論,思辨各方的解釋與論述。
顏慶祥強調,「審定本教科用書3方座談會議」做出的決議屬於建議性質,國教院保持開放態度,出版社也不是非改不可。(編輯:管中維)1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