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跨部會整治濁水溪展成效 颱洪揚塵事件少78%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環境部今天表示,與經濟部水利署等單位107年起整治濁水溪,前2期6年跨部會打下基礎,從而能在113年遭遇颱洪搶修復原時間比106年少80%、揚塵事件少78%及受災裸露面積少50%。

環境部舉行「濁水溪揚塵防制改善第三期行動方案-113年執行成效」記者會。

環境部次長沈志修說,整體從源頭整治、工程改善,所以災後韌性獲得強化,關鍵是第1期「對症下藥」、第2期「導入綠色韌性工程」,包含讓裸露地減少77%、植生增加991公頃(約38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等尤為關鍵,因此打下基礎,所以113年遭遇颱洪展現韌性。

河川韌性方面,對比106年災後裸露地1730公頃,前2期方案投入長效型工法治理,營造出永續韌性的河川環境,從而讓113年災後裸露地849公頃減少了50%。

災後復原方面,106年颱洪經第1期方案處置36個月復原,113年災後則僅花7個月時間復原,時間減少80%。

揚塵事件方面,106年發生59次揚塵事件,113年颱洪後即時管控風險區域,強化揚塵預警、防災應變,僅發生13次,減少78%。

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分署長李友平說,113年7、8月到114年2月期間,先後經歷颱風凱米及康芮,共3次搶修,投入新台幣2億元多一點,7個月間就能恢復到災前狀況。環境部指出,空氣品質的懸浮微粒(PM10)年均濃度也顯著下降。

雲林縣麥仔簝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明宜展示整治後的濁水溪風景短片,證實國中時自己經歷過的風飛沙,足以打到皮膚泛紅,現在濁水溪灘地已從沙洲變成綠洲,生態和諧。沈志修說,從荒蕪、揚塵,已回到鳥叫蟲鳴,也有魚類生態,人與環境共處平衡。

關於濁水溪整治工作,平時常態治理方面,大氣環境司補充,包含農業部在上游治理崩塌地,減少土砂下移。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投入濬砂、擴大水與綠覆蓋以營造複式斷面,並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造林,降低灘地揚塵風險。

環境部運用氣象預報與衛星判釋,提前預警與調整應變;彰化縣與雲林縣政府積極清理沿岸道路,辦理空品惡化緊急應變及防護演練;教育部國教署在校園設置維運新風系統,守護學童健康。(編輯:管中維)1140418

Related Posts

1 of 2,274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