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9日電)明天就是24節氣中的穀雨,象徵告別乍暖還寒的春天,但降雨增加也會引動人體內在濕氣。中醫師提醒,體內濕氣過重恐釀腸胃不適、水腫等症狀,首推黃耆泡茶或入菜,有助除濕。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執業中醫師林良鴻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俗諺有云:「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意思就是隨穀雨到來,氣溫逐步升高,同時雨水增加,然而,隨著大氣的濕度及溫度兩相提升,濕邪及熱邪也將交織作亂,若是未能及時遏止,將使病情蔓延至炎炎夏季。
林良鴻說,當體內的濕氣持續累積、無法順利代謝排除時,首當其衝的將是脾胃運化功能,脾胃運作失調將出現一系列腸胃相關的症狀,如胃口變差、腸胃脹氣、消化不良、排便不成形等。
更甚者會有肌肉痠痛無力、頭暈頭昏、倦怠感的表現。林良鴻指出,當脾胃運作不暢、脾土無法生肺金,濕氣將進一步滯留在皮膚、鼻子、氣管等呼吸器官,開始出現皮膚浮腫、流鼻水、喉嚨生痰等多處水腫的情況,後續還可能因天氣越來越炎熱,發展成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
就利水除濕而言,中藥材方面首推「黃耆」。不過,林良鴻提醒,須留意若有發燒、急性炎症、陰虛火旺體質,抑或是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行經階段的患者,應諮詢專業意見後酌量服用,以免過度進補而加劇病情。
林良鴻解釋,黃耆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幫助身體排除濕氣、提升人體代謝及免疫力,搭配陳皮理氣健脾、生薑溫中化濕,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的症狀,用來泡茶或入菜都可以,比方說以藥袋包裝放入杯中,加入500cc熱水浸泡15分鐘即可飲用等。
此外,林良鴻說,除了注意除濕,平時也應避免久坐久站,透過定時走動維持下肢血液循環,閒暇時可透過健走、慢跑、游泳等適度運動促進發汗,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擔心水腫而不喝水,如此方可擺脫體內的陳舊濕氣,維持身體正常代謝運作。(編輯:李錫璋)11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