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9日電)國際研究指出,胃中有較多塑膠的海鳥雛鳥,腦部有類似神經退化疾病特徵。國內專家解析,難直接下定論攝取塑膠就會「導致失智」,但仍提醒塑膠微粒會造成器官受損風險。
這篇關於海鳥攝取塑膠的研究,於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引發關注,更在社群媒體掀起「攝取塑膠是否會造成失智」的討論。
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接受媒體採訪說明,此研究分析澳洲海鳥的雛鳥,檢測其胃中塑膠含量後,分為高暴露和低暴露組;並分析其血漿、各內臟器官中的蛋白質表現。
研究發現,在大量攝食塑膠組的雛鳥中,胃部、肝臟等器官都有受損的表現;此外,也發現其腦中「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表現量較低,此特徵與失智症等人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一致。
徐瑋萱說明,在科學上,並不會用阿茲海默症等疾病來診斷鳥類,因此較難說其就是「患有失智症」;但在人類疾病中,腦中BDNF的減少,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神經疾病有關,研究人員因此推論,攝食大量塑膠的雛鳥,腦部也有受損情況,才會有類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表現。
徐瑋萱並指出,這篇研究是進行相關性分析,也不是在特定環境、固定條件下進行的實驗,因此要以此結果斷定「海鳥寶寶因攝食塑膠導致失智」有點太早,只能說攝食塑膠確實有造成相關器官損傷的風險,更難直接推論到人類。
不過,這不是唯一一篇針對塑膠微粒對內臟健康影響的研究。徐瑋萱表示,近年已有大量齧齒類動物實驗指出,塑膠微粒可能造成代謝疾病、腦神經退化疾病,影響肝臟、腎臟、腸胃道功能或生育能力等。
塑膠微粒對人體影響,徐瑋萱說,因相關研究分散針對不同材質、不同大小進行實驗,因此目前仍難直接斷定什麼材質大小、多少劑量會造成什麼危害。不過粒徑越小,就越有可能穿透腸壁、進入並殘留在體內,造成較嚴重的傷害。
近年也有研究發現,在人體血液、糞便、腦部,甚至胎盤等,都可檢測出塑膠微粒的殘留。徐瑋萱指出,日常生活的風險,以食物容器具為大宗,但其實空氣、水源也有可能造成攝入,難以完全避開;但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利用洗衣濾球以免塑膠纖維釋出等,都有助於減少接觸到塑膠微粒。(編輯:李淑華)11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