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1日電)40年前,雕塑家李再鈐作品「低限的無限」因側面角度如「紅星」,引發一連串政治事件。這件經典作現於史博館「李再鈐個展」展出,李再鈐說,等了80年,終能在史博館開個展。
「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開幕式今天舉行,當觀眾步入1樓展場所見最大型紅色雕塑作品便是「低限的無限」,當年台灣尚在戒嚴,李再鈐在1983年以此作參展台北市立美術館落成開幕展,1985年被觀眾檢舉作品局部角度如象徵共產主義的紅星,館方便擅自改漆為銀色,引發外界抨擊,後才恢復原樣。
文化部長李遠今天回憶,那時大家紛紛去「膜拜」這件作品,「從紅色變銀色,大家全部傻住了。」現在講來如笑話,但當年就是真的,像他大學寫小說寫到「紅色的蜻蜓」,父親要他改綠色,「我問為什麼?他說不要問,你相信爸爸。」李再鈐作品這麼有力量、前衛,不只穿越時空,也穿越整個世紀。
今年98歲的李再鈐仍每天創作,時常清晨便到海邊素描寫生,更每天花上6、7個小時親自佈展。他今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低限的無限」由5段四面體組成,「每一段都是一個粽子」,這是中國古老智慧,以4個三角形組成穩固的形體,對他來說這是件挑戰呈現「無限」的集合形體作品。
「我小時候喜歡看人編繩子,1根1根接起來編,我想這可以編多長?可不可以繞地球一圈?這事情是數學家不承認的,但我是藝術家,我要去表達有限的東西可以變成無限。」李再鈐說,「低限」本身意思是無任何形態與意識,以形狀挑戰無限,就是他最初的出發點。
當年完成作品後,李再鈐兒子便有告知他側面角度如紅星,李再鈐說:「但你看我是在做紅星嗎?」結果還真就因紅星出事。當時作品遭改成銀色,他很受傷也很寂寞。他所有的作品其實都與數學有關,不論方塊、三角形,因他認為那是組成天地世界的元素,也就是幾何,「低限的無限」就是件幾何作品。
除大型作品外,此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中,也展出李再鈐多件書畫作品。李再鈐表示,20幾歲時他見證老師、書畫名家溥心畬,成為第1位在此地展出國畫的畫家,讓他羨慕得不得了,想著哪一天也可以在這裡做個展,過去他僅以聯展展出作品,「今天的個展我等了80年,非常感謝。」(編輯:李亨山)1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