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2日電)農試所今天表示,費時3年研發完成新型專利「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1次可完成300公斤栽植洋菇所需的堆肥製作,人力省75%、翻堆動作減40%,且購置費不高,適合青農使用。
青農是專業農養成的重點對象,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植病組研究員石信德告訴中央社記者,約計費時3年,完成「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的研發,且是創新技術,已取得國內新型專利,並有1家廠商完成技轉,可生產上市,剛入行的青農不需要大金額投資,就可以著手生產。
石信德說明,菇類生產分成2類,通常為大眾熟悉的太空包,用以生產香菇、金針菇、杏鮑菇;另一種是使用稻草、乾燥化的雞糞製作堆肥,用以生產洋菇、巴西蘑菇及草菇,這次研發的裝置就是生產洋菇等所需使用。
適合青農之外,石信德說,農校教學使用也再恰當不過,因為對照一般菇類堆肥場,一次堆肥製程需近1個月,至少要4到6人執行翻堆動作,有時還需購置機具協助,「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購置成本不多,靠智慧發酵控制即可,只要在放入桶槽前翻堆資材,省人力75%、翻堆動作也少40%,生產時間縮短10到14天。
此一裝置包含桶槽及控制模組,石信德強調,其中的智慧發酵控制可導入新鮮空氣,讓堆肥生長出好的微生物,並排出不好的氣體氨等,不需要人力去執行。
效益方面,石信德以數據說明,「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的桶槽約1公噸容量,1次可產出300公斤堆肥,可滿足洋菇收成4到5次用量,已與一般農家用堆肥場生產的1次產量相當,坪效約20到40公斤產量,水準也齊一,有利青農初期熟練生產技能,再逐步擴大規模穩健經營。(編輯:管中維)1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