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財經

若非核家園延至2035年 陳明真:確實可減輕供電壓力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4日電)核安會新任主委陳明真曾在2022年投書指出,基於供電不穩,建議「非核家園」延至2035年。他今天在立法院被問及是否仍同意過去主張時,起初並未正面回應,最後鬆口表示,若非核家園延到2035年,確實可以減輕供電壓力。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陳明真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指出,陳明真在2022年投書提到,台灣綠能嚴重落後,在核電廠和部分火力發電廠陸續除役下,擔心供電不穩,建議非核家園應延長到2035年。柯志恩詢問陳明真現在是否還認同此說法。

陳明真回應,當時時空背景是四接環評尚未通過,而能源問題屬於國安議題。

陳明真並未正面回應是否仍贊成2022年說法,柯志恩持續追問,陳明真最後鬆口表示,如果非核家園可以延到2035年,「可以減輕(供電)壓力是真的」。

柯志恩指出,核三廠步入除役,呼籲陳明真應為過去言論背書,尤其能源政策是最上位政策,遇到瓶頸更應具備彈性變通能力。陳明真表示,此議題須各方討論,他並強調核廢料須得到安全處置。

柯志恩進一步詢問,新核能技術不斷發展,但目前國原院有執行的「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整合型計畫」,第1期經費僅新台幣3500萬元,第2期也才6000至7000萬元,「這樣的經費如何跟上國際腳步」,況且對比國外核融合研究,美國每年投入約新台幣251億元,中國大陸甚至高達新台幣472億元。

核安會官員回應,評估核融合技術在未來10年到20年不大可能成熟,目前投入適當研究經費即可。

核能人才方面,柯志恩指出,過去清大核工系相當熱門,現在光是要招生都很困難,若未來新技術出現,再把人才找回來不容易;另一方面,台電先前傳出裁撤核電部門,經過了解,核發、核技單位將合併,除了進行除役工作之外,多餘人力會移至大潭、興達電廠,等於「核工專業被丟到火力電廠」。

陳明真不諱言,核能人才過去20年流失很多,存在嚴重斷層,無論台電、核安會都是,確實需要加強人才培育,並保持既有人力不再流失。(編輯:潘羿菁)1140424

Related Posts

1 of 2,245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