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7日電)有醫師向國際期刊「刺胳針」投書,稱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醫界人士說,健保確實面臨挑戰,應導入不同工不同酬、強化人力永續、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投書引起醫界熱議,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李景行(Jing-Xing Li)、許漱白(Shu-Bai Hsu)撰寫的文章提及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急診壅塞、低薪過勞等,甚至出現最大規模的護理師離職潮等問題。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出席2025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他在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雖然這篇文章引用數字錯誤應予以更正,但確實指出台灣健保制度當前面臨嚴峻挑戰,以及長期結構性問題對醫療人力與品質造成影響,值得各界正視與省思。
洪子仁認為,台灣健保制度過去30年成功實現高覆蓋率、低自費與高民眾滿意度,是全球少數以相對有限資源提供高可近性醫療服務的制度之一,但長年過度壓低醫療成本、忽視人力投入,尤其疫情後急診壅塞、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速度放緩、護理人力流失,資源配置失衡頻傳。
面對健保挑戰,洪子仁提出3點建言,第1點是「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應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提升急重症、基層照護與偏鄉醫療的誘因,改善人力配置與服務品質。
第2點為「強化醫療人力永續政策」,洪子仁表示,政府應與醫學會、護理團體及各級醫療機構協力合作,設立專責計畫,針對人力培育、執業環境、職涯支持等面向提出中長期改善策略,避免醫療崩盤從「人力斷鏈」開始。
第3點則是「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洪子仁建議,借鏡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經驗,應強化全國整合式醫療應變系統,提升基層、區域與醫學中心協調量能,運用數位科技強化照護分級與病人流管理。
台灣長期醫療投資不足,健保總額成長率在總額預算制度實施後平均只有3.4%,洪子仁認為,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5.5%代表著政府的改革決心,盼115年度總額成長率不要低於5.5%,再搭配多元改革策略,台灣健保從潛在「危機」走向「轉機」。(編輯:張雅淨)1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