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

台灣黑熊力鹿克頸圈脫落 花蓮分署野放追蹤2年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8日電)林保署花蓮分署112年在卓溪救援的台灣黑熊力鹿克(Lizuk),透過衛星追蹤近2年後,今年4月30日設定讓頸圈自動脫落,力鹿克成為花蓮分署野放黑熊追蹤歷時最久的個體。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天表示,民國112年5月2日接獲卓溪部落族人通報,在海拔337公尺的一處苦茶園發現有黑熊受困套索陷阱,經救援並送野灣動物醫院照護1個多月後,於當年6月12日由花蓮分署野放重返山林。

花蓮分署指出,根據衛星回傳資料顯示,力鹿克野放後的前9個月多於花蓮台東縣界以南、新武呂溪以北的天然林區活動;在野放後隔年、113年3月24日首次跨越新武呂溪及南橫公路後,便穩定在新武呂溪以南、紅石林道以北的區域活動,活動軌跡跨足多個部落範圍與周邊山林,展現黑熊對多樣棲地的適應力。

力鹿克的活動範圍約達250平方公里,主要介於海拔500至1500公尺間的中低海拔山區。牠經常穿梭於新武部落及初來部落後山的原住民保留地周邊,雖多次接近部落生活環境,但多為短暫通行,未出現干擾行為。

花蓮分署表示,在追蹤力鹿克期間,曾發生數週未收到頸圈回傳訊號的情形,為慎重起見還派員跋涉數日至現場搜尋,所幸確認其訊號穩定、活動正常,只是因地形遮蔽,訊號無法順利回傳才虛驚一場。

花蓮分署指出,在衛星發報器電池電力用罄前,已設定於今年4月30日讓頸圈自動脫落;接獲頸圈成功脫落訊息後,5月5日派員至新武部落後山一處峭壁下方順利尋獲完整頸圈,確定力鹿克已經脫下頸圈束縛,牠也成為花蓮分署野放後追蹤歷時最久的黑熊。

花蓮分署表示,頸圈脫落地點是林相豐富的次生林,包含青剛櫟、太魯閣櫟等多樣黑熊食源,顯示此地應為其覓食與棲息的理想環境。力鹿克所累積的軌跡資料,將有助於瞭解台灣黑熊的空間利用與生活習性,也有助於在地居民對黑熊的更多認識,共同打造人熊和平共存的友善環境。(編輯:戴光育)1140508

Related Posts

1 of 2,444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