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9日電)為讓文化向下扎根,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今年攜手來義鄉立幼兒園,將獵人分享、觀察獵寮搭建等融入課程,讓孩子透過親身參與,認識排灣族文化中重要一環。
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長年推廣狩獵文化與山林知識,今年攜手來義鄉立幼兒園,帶領學童認識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了解排灣族如何與山林共存,達到生態永續。
課程設計包含繪本製作、獵人到校分享生命故事與狩獵工具等,今天協會到幼兒園架設獵寮,讓學童觀察過程。
獵寮由來義鄉狩獵協會文化講師江人頡(Paupu)以竹竿從零開始搭建,完成基本結構後,他手持由幼兒園學童與家人一同製作模型,向孩子解說獵寮用途與變遷。例如獵寮內設有燻肉架,可以延長肉類保存時間;過去多以茅草搭建屋頂,今則常見帆布或塑膠袋取代。
江人頡也一併教導相關族語詞彙,例如燻肉是「cemapa」,陷阱則是「dringay」,孩子們認真學習,紛紛大聲複誦,並在課程結束後,幫忙遞上屋頂建材,完成獵寮搭建。
江人頡告訴中央社記者,排灣族生活離不開狩獵,無論是祭儀或除喪等傳統禮俗,都需要用到獵物。他很高興自己選擇回到部落,能將這份值得驕傲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也很開心孩子展現高度興趣。
來義鄉立幼兒園老師胡梅芳(Djupelang)說,雖然園方一直有進行族語與在地文化課程,但這是自己教學10多年來首次涉足獵人文化教學,對老師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整個過程可說是教學相長。
胡梅芳說,傳統上女性不參與打獵,她與同事為了備課,特地查閱文獻、向家族與部落中男性請益。而孩子透過學習單,詢問父母與vuvu(排灣族語祖父母輩與孫子女輩的互稱,此指祖父母)過去在山上打獵經驗,不僅增進家人情感,也透過長輩分享,理解到獵人其實是保護森林的人。
另一名老師潘羽函(Ljavaus)說,上了狩獵文化課程後,孩子在學習區的遊戲方式也起了變化。他們開始用積木製作長矛、弓箭,扮演獵人打獵情境,有人用積木模擬升火,假裝獵到水鹿、山羌,還會將獵物烤熟;或是把模型丟進玩具鍋裡,說是煮了山羌,且主動跟同學分享。孩子用自己方式呈現族人分享文化,「覺得很感動」。(編輯:黃名璽)1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