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威尼斯11日專電)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登場,台灣館以「科技島」為核心,運用電子紙呈現台灣地景,並以廟會常見的「辦桌桌腳」支撐,呼應威尼斯建立在數百萬根木樁的島嶼基底。此外,一整面由精密電子系統控制的「光明燈牆」,則展現庶民文化背後蘊含的高科技實力。
10日登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為主題參展,邀集17組作品展出,呈現台灣面對不確定處境下的韌性與創造力。
策展人薛丞倫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展覽核心概念「【無】信仰」,此處的「信仰」不僅限於宗教,還包括對群體、歷史、地緣政治與科技的信念,而這些信仰也不斷地在變動。
薛丞倫說,副標使用precarity,中文意思為「漂蕩」,雖然漂蕩常被視為負面詞彙,但他參考「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作者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的觀點,他認為「漂蕩」也可能是一種新的生機、創造力的來源。
薛丞倫說,台灣面對地緣政治壓力、美中關係,還有自然災害如颱風與地震,這些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日常,「我們要學會將這種不確定視為一種正面力量,正視它,而不是逃避。」
在展覽現場,也定時播放入圍202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金門」(Island in Between),這部片隱喻台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
「金門」導演江松長告訴中央社記者,「金門」看似是呈現金門的日常樣貌,實際上是透過家族記憶,呈現地緣政治如何影響生活,「再硬的議題,也要找一個讓人有感的入口」,進而使觀眾產生情感連結。
江松長說,不需要特意去強調什麼叫「韌性」,因為台灣的故事自然會展現出來。而對他來說,「『漂蕩』反而帶有一種靈活的意味,是在不穩定的環境中不只能生存,還能繁榮,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外人尊敬的性格。」
●電子紙磚牆鋪出科技島 桌腳呼應威尼斯木樁基底
台灣館的位置也呼應策展主題,今年台灣館位在普里奇歐尼宮(Pallazzo delle Prigioni),它是一座舊監獄,與「嘆息橋」連接至著名景點總督府。
過去囚犯被押送到監獄牢房前,會在橋上望向城市風景最後一眼,並發出嘆息聲,這座橋因而得名「嘆息橋」。薛丞倫說,「它象徵一種『介於』的狀態—生與死、美與苦之間。」
團隊特別在展場內保留一扇窗,讓觀眾站上階梯,從囚犯曾經的視角望出去,感受到希望與絕望間的張力,這也是策展概念In between,最直觀的空間體現。
而來到台灣館內,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裝置「科技島」,使用台灣主導的「電子紙技術」呈現台灣多元地景。電子紙在極低電力下仍能維持圖案穩定顯示,並以電漿改變墨水分布顯示圖像。
薛丞倫表示,團隊把電子紙拼成一塊塊的磚牆,看似是傳統建材,但每片都是高科技的成果,「這也再次呼應台灣表面平凡、背後強大的韌性。」
科技島的中心,則是以可拉伸、收納的「蜂巢紙」精雕成台灣地勢,象徵台灣在地緣政治下,被拉扯的角力現實。
而為了支撐「科技島」,團隊使用約20個廟會常見、金屬製的「辦桌桌角」,薛丞倫說,這個結構不僅回應凹凸不平的百年地板,也隱喻威尼斯本身的結構。
威尼斯座落於潟湖中,城市建築並非立於堅實土地,而是架構在數百萬根木樁上。這些木樁垂直打入水下的淤泥與沙層,由於水下缺氧,木材不易腐爛,經數百年浸泡後,反而變成如石頭般堅硬,支撐起這座漂浮之城。
薛丞倫表示,「科技島就像把威尼斯的剖面圖如X光一樣抬進展場,創造處於『威尼斯』與『台灣』之間的特殊狀態。」
此外,現場作品「大員與威尼斯: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也對照台南與威尼斯兩座歷史古都在城市結構上的發展差異,以辦桌形式呈現台南蕃薯崎街廓模型,透過旋轉桌面讓內外空間翻轉,映射兩地由橋、騎樓串連的島嶼的城市智慧。
●光明燈牆照亮庶民信仰 背後藏科技實力
薛丞倫分享,展覽的另一個亮點,是以台灣廟宇「光明燈」作為牆面,背後由精密的電子系統控制,象徵台灣的科技實力。「正面是很傳統的日常庶民文化,但背後卻是高科技。這種反差正是想讓觀眾感受到『介於之間』的狀態。」
光明燈牆在昏暗中閃爍光芒,若仔細觀察,燈內的媽祖模樣也都略有不同,原因是光明燈來自台灣各地的宮廟。
此外,會場也展出作品「媽祖廟」,呈現這位象徵「航海守護者」的廟宇,最初集中在沿海平原,如今遍布全島,這些廟宇凝聚與大海抗爭的歷史,也反映台灣社會的變遷。
●科技與生態之間 台灣面臨兩種願景拉扯
展場中也可見對現代信仰的反思,其中「環境正義」聚焦台南的都市熱島效應。薛丞倫表示,過去人們認為熱島多發生於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如今卻轉移至台南科學園區,因當地生產大量晶片所致。
薛丞倫說,當今台灣的信仰可能是對台積電、對發展、對效率的信仰。藉由展覽,讓大眾重新思考這些價值,並意識到台灣正處於「科技島」與「生態島」之間的拉扯。
關於台南在經濟發展下的建築型態,作品「舊城-台南車站-科學園區」探討台南車站承載著百年交通記憶,卻隨著南部科學園區帶動的產業與經濟轉型,逐漸被重新定義。舊城區代表的傳統與慢活文化,與南科所象徵的科技與效率,形成空間與治理邏輯上的鮮明對比。
作品「七股離漂」以台南市七股區為中心,探討在「漁電共生」模式下,出現創新浮動微型漁民住房單元,這些「小屋」以交叉層積木材,結合現有的太陽能基礎設施,創造整合能源、水與氣候控制系統的節能生活空間。(編輯:田瑞華)11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