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兩岸國際政治焦點

獨家觀察:談判桌下的心理博弈與權力預演 談判桌上無聲勝有聲——「肢體語言」與「沉默」的政治暗號

筱君台灣PLUS 廖筱君

雖然這次談判歷時10小時,外界無法得知具體對話內容,但從中美雙方代表團的姿態、表情與發言節奏中,已有微妙訊號浮現。美方首席談判代表貝森特(Scott Bessent)是川普極力主導的經濟鷹派人物,與2018年貿易戰時期的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風格大相徑庭——他並非傳統關稅派,而是一位擅長金融槓桿與資本壓力的談判者。

相較之下,中方的何立峰為習近平的經濟政策核心執行者,長期主導「國進民退」的產業策略,但缺乏與美方高層直接對話的經驗。何立峰在會中態度「沉穩但不回應具體讓步條件」,明顯是刻意避免給出中方底線。

雙方首次交鋒後川普旋即宣布「取得巨大進展」,但中方選擇「完全不評論」,這並非語意落差,而是談判中的戰術對位:美方藉由主導話語權,對市場釋放信心;中方則透過靜默保持壓力空間,避免被貼上讓步標籤。

台灣議題只是籌碼?還是美方新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議題被納入首輪清單,引發高度關注。彭博社指出,這是川普政府意圖「將經貿與地緣戰略連結」的具體展現。據知情人士透露,美方要求中國就部分對台產品關稅開放更大空間,尤其涉及晶片設備與高端機械零件,這不單是為了雙邊貿易,而是替台灣產業鏈守住一線生機。

一位熟悉美國談判策略的前國務院官員指出:「川普在2024年後進一步將對台政策嵌入對中政策主軸,不再割裂兩者。」這意味著,若中方在台灣問題上試圖與美方劃界,將被視為「談而不誠」。

這樣的策略轉變,也許無法立刻讓中方退讓,但確實創造了新的談判優勢:當台灣變成談判的「鑰匙」,北京的壓力反而上升。

普丁的影子壓在談判桌上

雖然此次談判名義上是美中對話,但有分析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身影始終存在於會場「之外」。在中俄日益密切之際,普丁與習近平才剛完成一次高調會晤。川普團隊對此高度戒備,擔心中俄「聯合反美」的地緣圖像形成。

從美方發言可見,川普雖主張「重新談判」、調整關稅結構,卻並未鬆動對中資產管制與高科技出口管制,這其實是對北京與莫斯科「技術聯盟」的一種遏止。換言之,此次談判雖聚焦經貿,卻隱藏著未來「新冷戰三角」的開場預演。

川普團隊內部消息更指出,財政部正評估是否擴大「與俄羅斯高科技企業往來的中國企業」制裁清單,這一舉措正是把普丁納入美中貿易談判的「虛擬第三人」。

這是一場經濟談判,也是一場外交間諜戰

這次日內瓦會談的價值,並非立即產出協議,而是看清三個訊號:
• 川普政府用新團隊展現「戰略柔中帶剛」,貝森特背後是金融戰略,而非硬碰硬關稅戰;
• 中方以沉默與無反應維持底線,試圖將主動權延後至高層峰會;
• 台灣與俄羅斯議題,從未真正缺席,而是被包裝在每一個關稅細節中。

這是一場測試,更是一場心理戰,也許協議尚未成形,但真正的角力,已從談判桌走向全球戰略布局的深水區。

Related Posts

1 of 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