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民團提醒高齡等4警訊 籲強化社區心理健康模式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7日電)台灣深陷高齡與少子女化雙重夾擊,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提醒注意青壯年自殺、高齡照顧議題等4大警訊,呼籲政府應強化社區心理健康模式,回應急遽變化的人口結構與挑戰。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今天晚間舉辦「從政策到社區-心理健康政策」線上論壇,呼籲政府推動以預防促進及社區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模式,發展整合式服務模式,並在會前發布新聞稿,盼政府關注各族群心理健康需求。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指出,2044年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人口將倍增到33.64%,高齡人數會增加345.2萬人,年輕勞動人口則大幅萎縮,減少456.9萬人,人口減少的鄉鎮市區數持續增加。

面對台灣快速老齡化及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台灣心理健康聯盟表示,4大警訊已敲響台灣心理健康緊急警報,包括台灣14到44歲自殺高居死因前3名、老年人口激增導致社區照顧壓力爆炸、衛生所人力不足以及社區心理健康資源不足。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張珏表示,「心理健康需要植根於社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整體健康照護的重要一環。」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提出4點建議,第1,強化368處基層衛生所與鄉鎮健康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務功能;第2,以「個人或家戶為中心」,結合健保、長照2.0、心理健康、社會福利與預防促進,強調「1戶1個管師」的整合服務模式,解決多元複雜家庭困境。

第3,打造「社區為中心」的健康服務,整合地方社區資源,建立社區心理促進與預防機制,優先支持高風險族群與照顧者,讓社區成為守住心靈健康的第一線;第4,建立心理健康國家策略框架,以人為本、跨部門合作,實現「深化社區心理健康,建構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願景。

此外,論壇中也提醒要注意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因照顧責任被迫離職女性等脆弱族群的心理健康困境。台灣心理健康聯盟表示,台灣心理健康資源嚴重失衡,弱勢族群成隱形受害者,政府應強化不利群體心理健康支持,平衡城鄉資源配置,投入資源突破汙名化與消除歧視。

預算方面也應追上國際水平,台灣心理健康聯盟表示,目前台灣每人心理健康促進及預防經費僅新台幣18.69元,低於國際,呼籲政府將心理健康預算拉升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建議水準,至少占醫療預算10%;設立法定預算項目及比例,確保長期穩定投入;優先發展預防性心理健康服務與社區心理支持網絡。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強調,投入心理健康不是支出,而是投資;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公共健康、經濟與社會韌性的基石。面對挑戰,政府不能再等,應即刻行動,讓台灣走向一個更健康、更有韌性的未來。(編輯:張雅淨)1140527

Related Posts

1 of 2,556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