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8日電)台灣半導體產業欣欣向榮,許多人對晶圓廠的印象是帶來就業機會及促進經濟發展,但忽略製程會產生廢硫酸等廢棄物,位於台南的強方科技打造全球第一間將廢硫酸再製成電子級硫酸工廠,以全循環方式為廢硫酸處理問題提供新解方。
創立於2020年的強方科技座落在台南科技工業區林立的金屬製造、電子及機械產業工廠間,廠區外觀並非相當引人注目,雖屬創新產業,但正逐漸對半導體產業鏈產生影響力,並成為半導體級硫酸全循環使用的示範廠。
走進廠區內可見化學物品儲存槽、管線等設施,與一般化工廠相似度極高,透過隱身其中的獨有專利技術,將從客戶端回收廢硫酸處理成電子級硫酸,正準備裝入槽車,送到客戶端再次投入半導體製程。
強方科技董事長方旭強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每年產生超過30萬噸廢硫酸,占液態化學品廢棄物總量一半以上,傳統處理方式如酸鹼中和或轉製為硫酸銨,不僅無法有效回收其中化學價值,還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也無法因應廢硫酸快速成長量。
跳脫既存思維 帶動半導體供應鏈永續轉型
方旭強表示,強方科技跳脫既有廢液處理思維,轉型為提供「廢硫酸高值回收與電子級再製」的一站式服務型企業,填補高純回收市場空白,也帶動半導體供應鏈永續轉型。
他說,強方科技與杜邦(DuPont)合作,引進專利設備並結合自有關鍵技術,開發出完整封閉式循環製程,包括裂解、淨化、吸收、純化等多道關鍵步驟,將廢硫酸中可用的硫重新提取並淨化,最終再製成符合半導體製程規格的高純度電子級硫酸。
強方科技在商業模式上也開創性採用「以租代買」化學品服務模式,由強方科技保有電子級硫酸所有權,為客戶負責配送、回收與再製,確保原料來源與品質一致,不僅保障客戶化學品穩定供應,也讓廢酸可控且可追溯,形成與客戶雙贏合作。
「所有權轉換為使用權,客戶就沒有廢棄物、碳排等問題」,方旭強指出,強方科技成為服務型企業,為客戶提供資源永續運用、取得專利的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相關服務。
廢硫酸被視為廢棄物 對強方卻是原料
但新的商業服務模式隨即面臨原有法規面不夠完備問題,以往半導體廠產出的廢硫酸被視為廢棄物,但對強方科技而言,從客戶端要運送到強方科技處理的廢酸卻是「原料」,出廠及運送過程牽涉的各項許可、查核皆無前例可循。
強方科技的創立源自「廢棄物是錯置的資源」,方旭強說,在回收物性質及再利用用途認定上,部分主管機關態度普遍保守,對於新興製程缺乏統一評估基準,在現行法律架構下,「資源」與「廢棄物」界線模糊,在推動這類循環製程時,需額外面對法律認定風險與行政處罰可能性,在不同地方環保單位審查過程較冗長,也缺乏一致標準。
方旭強表示,有些不肖業者以處理廢棄物作為掩護亂倒廢酸,造成環境污染,加強查核是必要作為,強方科技藉由參與產發署委託工研院執行的「循環材料智慧驗證示範推動計畫」示範案例,透過科技輔助,每一公斤進出都是公開被監督,跟以前的廢棄物不一樣,以資訊透明化讓大家相信全循環可以達成。
他說,雖然新製程在技術上已成功實現高效與環保並重成果,但法規與行政執行面的限制,仍是目前發展循環經濟最大挑戰之一。
業者提7建議面向 盼推動產業資源再生
方旭強建議,政府未來可從提升法規層級與整合角色分工、主動盤點資源與提供轉型誘因、加強「離開工廠的物料不一定是廢棄物」觀念宣導、保障合法業者與既有產業轉型空間、強化環境風險控管與懲罰制度、科技輔助監管與資訊透明化、企業自我革新與生產流程再設計等面向著手,能真正推動產業朝向永續化與資源再生目標邁進。
強方科技在推動電子級硫酸製程轉型與回收再利用過程中,獲得一定程度來自政府部門、公協會及法人單位協助,如經濟部、環境部及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等,建立新製程可行性評估與品質控管標準,並計劃擴展至其他化學品或工業廢料再生與回收。
方旭強指出,強方科技的核心目標是將「廢硫酸循環再製」打造成全球領先商業模式,不僅是台灣的創新,也是全球半導體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並持續投資於技術研發,提升再製過程純度與效率,進一步開發其他類似廢化學品循環利用技術,推動「全面循環淨零排放工廠」。
「全循環硫酸與廢棄物處理不一樣,教育大家這個新概念需要很多時間」,方旭強說,強方科技設廠幾年來,已證實是環保、乾淨的工廠,這套模式能獲利,還可轉型做更多東西,現在雖然客戶知道強方科技做得到,但尚未被社會各界全面接受,建議政府加強保障合法業者與既有產業轉型空間。
他說,在台灣成功模式基礎上,強方科技計畫將業務拓展至全球市場,尤其是亞洲、美洲及歐洲等半導體重鎮,並在當地建立回收工廠或合作夥伴關係,實現本地化生產與服務。
「循環經濟不只是環保議題,更關乎產業升級與制度創新」。方旭強指出,唯有在政策、技術、法令與觀念並進,企業才有可能在法規風險可控、商業模式可行前提下,實現永續經營與環境責任雙贏目標。(編輯:黃名璽)11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