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廢土轉生「樂土」 掀建築防水革命

(中央社記者蘇筱雯台南10日電)「爛泥扶不上牆」是負面形容,但成大昶閎科技透過循環經濟模式,真把爛泥塗上了牆,還成為居家修繕利器。

成大昶閎執行長郭文毅領記者走入甫搬家的樂土共創基地,60年老屋壁面,猶待DIY工作坊學員揮灑、施作。

就讀成大土木博士班時,他不願只產出一本束之圖書館的畢業論文,便往實用方向研究,發明了「水庫淤泥改質技術」,以防水材料「樂土」為基礎,創立成功大學第一家衍生公司。

不甘淤泥無路用 學者變身創業家

山高水急的台灣,水庫淤積嚴重,平均淤積量70%、蓄水量30%,清淤後大量淤泥被挖出,但這些黏土質無法直接被利用。郭文毅說,「蓋房子比較不喜歡,吸水會膨脹,乾掉又硬邦邦,是不穩定材料。」遂直接堆置水庫周邊,頂多做工程回填,「很多前輩研究過淤泥去化,台灣也不缺技術,但商業模式都走不下去。」

當他到成大技轉育成中心找資源時,驚訝發現雖然規章完備,竟無師生據其創業,「直接技轉給別人、領技轉金就好了啊,經營市場太累了,誰要做這個!」但若一開始賺不到錢、廠商不做了,這項技術就斷掉,猶如前輩的覆轍重蹈。「只有創業能實現我的理想,證明這樣的東西可以用。」這便是郭文毅的創業初心。

「樂」在其中 打破防水舊觀念

一般建築防水材料為塗料式,郭文毅比喻,「讓建築物穿雨衣站在太陽下,會變得非常熱,降溫非常耗能。而且塗料一破掉,水就會進去。」

他認為台灣防水觀念需改變,「大家《全能住宅改造王》看太多了,他們做防水也用塗料整個包起來,但日本很乾,台灣溼度高,這樣是把水氣都悶在裡面。建築物跟人一樣,它不舒服,你住在裡面也不舒服。」

塗料屬化工領域,土木人則擅長裡面的水泥部分,「我把淤泥改質成具防水性的粉體,用來加在水泥材料裡。」郭文毅拿來一小盒「樂土」,倒入一瓶蓋的水當場示範,水果真不被吸收,而在表面聚成大水珠,「它讓水泥像人的皮膚,防水、透氣,建築物問題就減少。」

此外,樂土屬低碳製程,淤泥進到水槽改質與攪拌,接著脫水烘乾,製成粉末。水可以循環使用,烘乾用的是熱泵,溫度僅需80幾度,「用電非常省,工廠電費1個月不超過2萬塊」。

郭文毅原只想販售樂土粉體,2008年創業以來,仍應需求開發不同產品,包括抹面砂漿、填縫泥、彈性水泥等,「我們把民眾修繕的產品和SOP都做好,例如處理壁癌、屋頂防水等等,而這些產品裡都含有樂土。」

另也推出壁面裝飾塗料,以及可製成文創品的模泥。茶籽堂的擴香石,或多肉植物盆器、水泥音響,市面上許多文創材料都出自成大昶閎。

霜淇淋工法 玩轉山海永續材

10年經驗累積後,郭文毅將觸角擴展到其他來自山、海的循環材料。澎湖的牡蠣殼、砂砱造成生態問題,成大昶閎與農業部合作,協助將它們製成裝飾塗料、文創材料。也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和台灣設計研究院聯手將花蓮石材業廢泥,轉化成大理石塗料,還帶著當地小學生DIY美化校園空間。

郭文毅指出荷蘭已宣示2050達成零廢棄循環經濟,「用餘料重新做組合、取代原生礦開採,會是未來趨勢。」此外,香灰、蛋殼、小花蔓澤蘭……成大昶閎都有辦法變廢為寶製成塗料,用在地材料跟大家交朋友,「就像霜淇淋,混合做出很多口味。」因採特殊製程碳化,還能有固碳效果。

他進而想到「霜淇淋」概念很適合用3D列印呈現,找上頡欣機械合作,研發出台灣第一台建築3D列印機。米其林綠星餐廳THOMAS CHIEN Restaurant,從壁面到家具,便以成大昶閎牡蠣殼塗料與3D列印完成。

靠B2C敲開新市場 盼成國民材料

「每年都有人來看我倒了沒有」,郭文毅苦笑,營造業風氣保守難接受新材料,「當初B2B進不去,我轉走B2C電商,小量、收到錢才出貨」,就這樣誤打誤撞活下來。

他認為循環經濟要讓民眾有感,變成國民材料才有望解決大量淤泥問題,因此積極經營社群、Youtube教大家DIY,還舉辦工作坊,「我很喜歡帶素人做空間改造,真的喔,他們的成果甚至比專業工班還好。」

做出成績,開始有營造業者上門。尤其頂著烈陽、海風如「建材地獄」的澎湖,許多建案採用「樂土」產品,靠當地人口碑,就讓澎湖成為成大昶閎的B2B業績之冠。

郭文毅分享,「自己站穩再引入政府資源,才會如虎添翼。」穩步再厚植,如同泥土起於腳下,需經時間積累,成其豐饒。(編輯:陳姿伶)1140710

Related Posts

1 of 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