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環團:能源部門碳排居高不下 應進行政策環評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0日電)環團今天說,政府視天然氣為邁向淨零的橋接能源,但經濟部大規模擴張燃氣機組,能源部門碳排居高不下,批評所謂橋接是「奈何橋」,籲經濟部就能源開發政策先進行政策環評。

環境部今天舉辦「第三期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公聽會」, 邀請各界針對行動方案提出建議。

監督施政聯盟及多組環團會前至環境部前表達意見,指能源部門燃氣碳排居高不下,抨擊經濟部大規模擴張燃氣機組、增設天然氣接收站,無法有效減碳,變向將減碳壓力轉嫁給其他部門,呼籲經濟部儘速調整產業結構,讓高耗能產業瘦身退場。

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表示,樂見政府規劃2030減碳目標、行動方案及預算,然而經濟部於天然氣、風力及光電等再生能源開發應先進行政策環評,且至今仍未見經濟部提出政策評估說明書。

此外,陳椒華指出,此次颱風丹娜絲侵襲,可看到部分地區光電板受創嚴重,包括海邊、濕地、山坡地等光電板設置,可見沒有環評的光電開發反而是災難。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政府將天然氣做為橋接能源「難道是奈何橋」,根據資料,協和四接預算為新台幣1218億元,是「提升能源效率與節能」預算38億元的32倍,是「擴大再生能源」預算451億元的2.7倍。

蔡雅瀅認為,與其投入高碳排、高空污、威脅國安又破壞環境的協和四接,不如轉投入節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製造部門在整體碳排中貢獻51%,規劃要於未來5年(至2030年)減碳18%。但爬梳數據,製造部門從2006年至2024年投入約1100億元,19年來累計減碳約1859萬噸,每年平均減碳量97.84萬噸,相對於製造部門2022年時的碳排147.6百萬噸,每年平均減碳0.6%,減碳力道十分不足。

謝和霖認為,碳排總量管制應儘速上路,透過有力執法汰除環保工安績效不良企業,並提供誘因輔導業者「瘦身」轉型,尤其鋼鐵、石化、紡纖、水泥、成熟半導體製程等傳統產業,正是輔導其瘦身、退場並轉進低污染低碳排產業的最好時機。至少,政府不該再把公家資源拿來為這些產業續命。(編輯:管中維)1140710

Related Posts

1 of 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