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6日電)兒童發展篩檢上路滿週年,不僅擴大聯評資源布建,針對醫療不足地區,推出非兒科、非家醫科的醫師投入篩檢行列,提供異常者交通補助,國健署承諾,聯評塞車問題今年一定解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13年7月1日起實施「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運用專為臨床醫師使用所研製本土化及標準化篩檢工具,在兒童發展關鍵年齡、未滿7歲前,加碼提供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針對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4大面向進行篩檢。
依據國健署統計,截至114年6月底,共完成40萬2594人次篩檢,有6.3%、約2.5萬名兒童有疑似發展異常情形,需由篩檢服務醫師協助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與追蹤;此外,約有15%、6.3萬人次屬於須持續追蹤、衛教,以確認發展狀況。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長林宇旋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針對兒童發展篩檢異常個案分析,最多是語言認知,占比75.6%;其次為社會發展29.0%、精細動作28.8%、粗大動作17.3%,經篩檢發現疑似發展異常情形,由醫師協助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就診。
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從111年的52家增至88家,其中有17家重點聯評醫院,不能限制聯合評估掛號名額,讓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被發現有疑慮後30天內掛號成功,45天內獲得聯合評估報告書,讓民眾不會再等待,去年起期限內達標率已達97%,今年達100%。
針對偏鄉地區在篩檢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資源上的不足,吳昭軍表示,考量到前往篩檢或聯評中心往往需要長途跋涉,目前已提供偏鄉地區聯評外展服務,並有交通補助協助前往聯評中心。各縣市依據當地情況採取不同的做法,採行因地制宜的模式來應對。
補足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需求,政府推動讓非兒科、非家醫科的醫師接受兒童發展篩檢訓練,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邱弘毅說,透過學會認證機制,目前共有106人參與,其中已有約6成完成兒童發展篩檢訓練,有助提升偏鄉兒童照顧品質。
除了聯評資源擴建、偏鄉醫療補強,兒童發展篩檢模式仍須持續推動,馬偕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說,很大程度仍取決於聯評中心內醫師與治療師的人力。針對發展遲緩的孩子評估過程相當複雜,所需的專業知識、時間與人力成本都非常高。
陳慧如表示,目前人才正不斷外流,許多聯評中心設於醫院,但越來越多醫師與治療師轉往診所發展。期盼政府加大協助力度,如提供補助、提高給付,提升專業人員投入聯評工作意願。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人才流失,確保有足夠的專業人力持續提供高品質的評估服務。(編輯:李亨山)1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