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7日電)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16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的美國企業今年新投資計畫創下歷史新低。報告調查時間為今年3至5月美中爆發關稅及非關稅衝突期間,包含130家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
美中政府高層在日內瓦和倫敦舉行會談後,雙邊達成貿易協議框架,同意取消高關稅和部分出口限制,但由於尚未達成更持久的貿易協議,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綜合德國之聲中文網等外媒今天的消息,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會長譚森(Sean Stein)表示,「現在在中國的企業盈利能力比幾年前有所下降,但聲譽、監管和政治等風險卻持續增加」。
報告說,雖有82%的美國企業去年盈利,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表示對在中國投資的未來感到樂觀,反映出對關稅、通貨緊縮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商業諮詢部門主管蘇利文(Kyle Sullivan)說,超過一半接受調查的企業今年完全沒有在中國的新投資計畫,這是先前調查中從未觀察到的新發展。
此外,27%的受訪企業有計畫將業務遷出中國,不僅高於去年的19%,也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
不過,幾乎所有受訪的美國企業都表示,若失去在中國的業務,公司將無法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中國經濟疲軟也是美國企業面臨的挑戰。這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國內需求疲軟、本土產業產能過剩正在損害美企的獲利能力。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以往主要影響鋼鐵等工業部門,如今蔓延至更廣泛的經濟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和消費品。
81%受訪企業表示,產能過剩危機導致所在產業價格下跌,利潤率也縮水。報告稱,「隨著投資與生產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日益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智慧財產權、市場准入等問題今年則未入列美企的前5大擔心項目。譚森說,「這不是因為中國的情況出現了戲劇性改善,而是來自美國的新挑戰現在同樣成為企業面對的重大挑戰」。
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目前更傾向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並追求快速、可宣傳的勝利,而非從根本解決貿易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正準備延長原訂於8月12日到期的美中關稅休戰期,再往後延3個月。此前,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受訪時也曾說,這個期限具有彈性。(編輯:周慧盈/張淑伶)1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