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2日專電)中國緊縮稀土出口管制,對跨國製造業和高科技供應鏈構成挑戰。儘管英國有少量稀土資源,開發和生產成本恐不符經濟效益;考量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如何巧妙應對是英國對中關係重要課題。
既然短期內難以扭轉中國對國際稀土市場的影響力,部分專家主張,英國政府除了應確保與中國的貿易條件符合英國利益,也有必要更積極嘗試建構中國對英國的戰略依賴,以制衡中方影響力。
除了試圖分散、開發新供應源,並與盟友夥伴擴大、深化供應鏈合作,包括調整各國之間的「分工」,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亞太事務資深研究員馬修斯(William Matthews)分析,因應中國運用自身優勢行使經貿脅迫的可能性,英國宜嘗試在自身有優勢之處,建構、培養中國對英國的依賴,形成不可或缺的戰略價值,進而提升英國對中國的議價能力。
馬修斯舉例,荷蘭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ASML)與中國的關係就是個好例子,英國可透過占據對中國至關重要的供應鏈環節,制衡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掌握全球約7成稀土開採量;減少對中依賴是英國等先進經濟體近年日益重視的課題,歷來提出的應對方案包括與其他擁有可觀稀土礦藏、具一定生產能力的國家加強貿易投資合作,對象包括澳洲、巴西;以及合作開發新產地,例如被視為具商業發展潛力的格陵蘭、蒙古。
過程中,各國可採取聯合採購、聯合投資等方式,建立共享供應鏈、提高對外議價能力,例如日本與歐盟正在研擬的方案;或者透過與個別國家簽訂雙邊協議,確保較優惠的貿易條件或固定的供應量,例如印度與智利、秘魯的自由貿易協定即可能納入關鍵礦物(範圍大於稀土)的定量供應相關條款。
英國方面,從礦藏的角度看,本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條件有限。獲商業暨貿易部支持的英國「關鍵礦物情資中心」(Critical Minerals Intelligence Centre, CMIC)去年曾發布報告指出,儘管英國歷來有許多關於發現稀土礦的紀錄,但多數這些礦物的量十分微小,屬於有用成分含量較低、開採和提取成本較高的低品位稀土礦,且僅出現在少數地點。
此外,英國從未商業化開採、提煉稀土礦,也未曾進行系統化探勘。CMIC的報告提出幾個值得優先深入探勘的地點,主要位於蘇格蘭西北部。然而,考量礦脈的厚度和連續性不足,以及商業化開採幾乎要「從零開始」,CMIC認為,英國境內既有礦脈不太可能具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儘管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可能導致不一樣的新發現。
相較於稀土礦藏,稀土的提煉加工技術可能更具戰略價值。中國不僅掌握全球約7成稀土開採量,更掌握全球約9成稀土加工量,包含本國與外國稀土。在外國稀土方面,緬甸和美國都是中國稀土加工大宗來源。中國也掌握全球稀土磁鐵(由稀土合金構成)約9成的供應量。
被稱為稀土的17種金屬之所以被稱為「稀」土,主要不是因為它們極罕見,而是因為分離、提煉它們的難度高,且礦藏量需達一定水準,才有足夠開採價值。此外,提煉加工稀土礦是高污染、需要長期投資的產業活動,擁有礦藏的國家在衡量各項成本後,未必願意大規模投入。(編輯:田瑞華)1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