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安眠藥物用量攀升 醫揭睡眠障礙與社會文化關係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3日電)國內約4成民眾受睡眠障礙所苦,醫師指出,全台安眠藥物年用量達亞洲第一,與「愛打拚」社會文化有關,需要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社工、職能治療等多管齊下,幫助擺脫藥物。

40歲的科技公司主管小雅(化名),白天領導團隊衝刺業績,晚上還得兼顧年邁公婆與兩名學齡子女,長期工作及生活壓力讓她幾乎沒有喘息機會。原本只是偶爾難以入睡,後來逐漸惡化為整夜淺眠、頻繁做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診治她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上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統計,國內民眾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1/4,精神健康基金會去年底公布最新的「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全台20歲以上成人高達4成主訴有因睡眠障礙造成身心困擾、情緒障礙情況。

楊聰財分析,國內民眾睡眠障礙較國際平均高,與社會文化有關。台灣人愛打拚、害怕失敗,但甚麼事情都要拚第一的代價,就是晚上會睡不好,而類似情況也發生在香港、中國、日本、南韓等其他東亞地區,顯示強調成功的社會文化,為人們睡眠問題埋下隱憂。

睡不好不只會疲倦,楊聰財指出,同時會影響認知、心理與生理健康,也是衰弱症的預期因子,且由於會影響運動功能,會增加32%跌倒風險;研究更顯示,對於60到74歲失眠者,失智風險會增加2.12倍,至於慢性失眠者,高血壓風險更是常人的4倍。

國內安眠藥用量也連年攀升,楊聰財表示,根據健保署申報資料,全台一年失眠用藥需求量破11億顆,居亞洲之冠。安眠藥物可分為食慾素,以及作用在血清素、褪黑激素、GABA等4種。

「睡眠障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楊聰財提醒,不吃藥睡不著者,確實應該吃藥,優先解決睡眠問題;不過睡眠常與身體、心理各樣問題有關,不要只靠吃安眠藥,應由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多管齊下協助,搭配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邁向「不靠藥物也能睡好覺」的終極目標。(編輯:張雅淨)1140723

Related Posts

1 of 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