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北藝中心掛城市小夜燈 高德亮作品「晚風」輕拂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3日電)北藝中心正門廣場推出藝術家高德亮的公共藝術裝置「晚風」,掛上如簾幕般的小夜燈,隨風輕擺,無機的尼龍繩與低限雷射光,透過巧思成為有機的存在,溫暖社區。

根據北藝中心發布的新聞資料,「晚風」由4萬2千條尼龍線,或蜷曲、或伸展地垂掛組成,搭配48座雷射裝置,入夜後與北藝中心的建築體光源共構,成為光之地景;晚間8時到11時,作品與北藝中心室內白燈、參觀回路橘燈交織;11時到凌晨1時,建築內燈光全數熄滅,為夜市收攤商人與夜歸民眾映照方向。

高德亮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一開始創作概念就是要跟這棟建築物產生對應聯想,「北藝中心是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對於現代主義的堅持之作,一樓非常自由開放,人們坐捷運會經過,也有人來裝水、上廁所,感覺就像風一樣的存在,我就希望找一個有氣流通過的地方,透過作品讓厚重的建築有比較柔軟的存在。」

高德亮說,民眾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裡有作品在晃動,「希望觀眾可以在或近或遠的空間都能有不同體驗。」

北藝中心「親‧建築」計畫策展人黃偉倫表示,為了觀察民眾的需求,他幾乎有空就來蹲點,「我發現民眾會在這棟建築外活動,找自己舒服的光線,不太會靠近建築本體。」黃偉倫團隊開始思考,透過作品讓北藝中心成為城市氣氛轉換的節點,就像城市的小夜燈,讓城市尺度、家的尺度與人可以重疊。」

黃偉倫表示,今年也是台北開始有路燈的週年紀念,「140年前劉銘傳在北門設置了台灣第一盞路燈;120年前日本人用水力發電穩定供應路燈,才開啟了台灣的夜生活世界。」

黃偉倫表示,這幾十年以來,全世界城市都面臨光污染的問題,「光線過強、太刺眼,反而把夜晚趕跑了。」黃偉倫透過這樣的作品,既讓人們親近建築,也能回應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庫哈斯認為建築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城市共呼吸、與居民共生長,「庫哈斯在建築中做出大對比,他重視尺寸與比例的探索,鼓勵其他建築師對建築與人的尺度有更大想像空間。」

王文儀表示,北藝中心是個非常棒的建築,希望透過台灣的設計力與藝術力,展現全新面貌。(編輯:吳素柔)1140723

Related Posts

1 of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