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4 14:40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4日電)茱莉亞音樂院教授、中提琴家黃心芸,明天在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26日在高雄衛武營表演廳演出。全場80分鐘無中場休息,邀樂迷把心打開來聆聽,「帶著自己感受的故事回家。」
在「為大地而歌-黃心芸2025中提琴獨奏之夜」音樂會中,黃心芸大膽安排半場以上嶄新曲目,最後以她親自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五號組曲」作結。黃心芸說:「來聽這樣的音樂會,一定很陌生;但就像一家新餐廳開張,總會想嘗試看看。這份對陌生的好奇,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開端。」
這場音樂會曲目從紐曼(Andrew Norman)的薩賓娜(Sabina)開始,李蓋悌(György Ligeti)的霍拉舞曲(Hora Lungă)、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選自「中提琴奏鳴曲」到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士惠的「別離之歌」等,都是中提琴當代上乘之作。黃心芸說,這些曲目讓中提琴得以驕傲地存在,「而不是誰的附庸」。
黃心芸指出,巴赫在完成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約10年,又以魯特琴為主創作另一套無伴奏組曲。「魯特琴有14到26根弦,巴赫在創作時加入3到4個聲部,我認為這正是中提琴能發揮的地方。我在改編時加入雙音,讓音樂更具深度。我相信這首作品足以展現中提琴的獨特性,有些表現是其他樂器無法達成。」
14歲出國習樂,今年是黃心芸出國第40年,對她而言,別具意義。「當年出國念書是一件既奢侈又榮幸的事,但如今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尋找過去的自己,想要重新連結那個當初離開的心芸。我錯過了認識台灣的機會,現在我希望以中提琴為橋梁,找回我錯失的台灣—這是我人生的功課。」
黃心芸認為,自己的尋根指的不光是國籍或是文化,是東方還是西方,而是音樂。黃心芸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受到父親黃孝石的影響,「他沒有覺得西方音樂就是唯一追求,總會提醒我要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這也成了我回家的理由之一」。
黃心芸表示,台灣這幾年改變很大,她在美國演奏與教學,也是不斷在學習之中,希望藉由中提琴與藝術的角度切入,與當代的音樂家與年輕人對話。
悠遊於國際演奏與教學,黃心芸認為,心打開的人,會有更多生活上的驚喜,「現在連點餐都可以一週前先訂好餐點,或者是喜歡吃水餃就點水餃,會吃飽但沒有驚喜,生活上大家彈性也越來越少。」黃心芸表示,希望樂迷來音樂會聆聽,「交流就會開始」。(編輯:管中維)11407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