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大罷免失敗 學者:藍營優勢區最後上演政黨對決

2025/7/26 21:20(7/26 21:53 更新)


罷免投票前夕,國民黨25日晚間在總統府前凱道舉行「不同意罷免」選前之夜造勢大會,傍晚有支持者在台上揮舞巨幅中華民國國旗,提振士氣也帶動氣氛。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7月25日
罷免投票前夕,國民黨25日晚間在總統府前凱道舉行「不同意罷免」選前之夜造勢大會,傍晚有支持者在台上揮舞巨幅中華民國國旗,提振士氣也帶動氣氛。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7月25日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台北26日電)大罷免失敗,學者分析,在野黨打普發現金等民生議題發酵,加上罷區偏藍、局勢朝向政黨對決,藍白合作穩固基本盤,經過政黨動員後成功催出不同意票。但他們也肯定公民團體推動罷免,仍是台灣民主成長的一部分。

24位國民黨立委以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不通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兼任副教授陳文甲告訴中央社記者,檢視此次罷免過程,民間團體與民進黨全力動員,以「反中護台」為訴求,但民調顯示多數選民對罷免策略存疑;中間選民與沉默選民傾向冷靜投票,反而翻轉部分選情,加上國民黨透過「區域聯防」與民眾黨合作,穩固基本盤,成功化解罷免壓力。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觀察,此次不同意罷免方的選票,經過政黨動員後,都已經催出來了,使得罷團原先訴求罷免「不適任立委」的方向,導向成為了政黨對決。民進黨中央協助罷團的啟動過程比較慢,而罷免成案的立委,其選區大多為偏藍選區,國民黨透過組織動員,再加上立委在選區原有的基礎,成功完封。

台教會會長薛化元說,就結果而言,可見普發現金新台幣1萬元的議題相比民主憲政更被關注,加以國民黨動員能量明顯勝過罷團,在投票率超過5成的情況下,對國民黨就產生有利結果。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張嘉尹則表示,在野黨在民生議題的策略有發揮效果,加以公民罷團匯集,但一體兩面,也激起藍營選民危機感,且罷免並非民進黨主導而是公民運動,動員量能就在這次看出差異。

張嘉尹也提到,如今選戰不是只有巷弄戰,網路社會傳播非常關鍵,但社群會產生同溫層現象,尤其Threads上多半會看到相同意見內容,不同論述難以溝通、跨越,也可能是這次罷免結果與外界預測落差的原因。

薛化元認為,罷免推動過程增進民眾對民主憲政的理解,且相比過往多由男性參與政治活動,此次罷團志工以女性居多,仍是為台灣帶來正面價值。

張嘉尹說,台灣史首次有那麼多公民團體將31位立委送進第三階段罷免,且在過程中不斷承受外界謾罵等,可說是台灣民主成長的一部分,雖然仍需等待開花結果的時間,但相信未來有志持續參與選舉者,都無法忽視這股力量。(編輯:蘇龍麒)11407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