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8日專電)教育部近日陸續在比利時、德國、英國舉辦海外攬才座談會,與台灣多所大學院校的院長、校長級代表,聯手出擊向在海外的博士級以上台灣人才招手,盼以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和工作、生活環境等誘因,吸引人才歸國。
教育部主任秘書林伯樵在英國訪問期間接受中央社採訪,坦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去年彙整的統計資料令人難以不正視台灣高教界的人才斷層隱憂。
林伯樵說,在電機、電子領域,台灣高教界預估5年內會有195位教授退休,10年內則是大約350位。在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教授退休人數預估是5年內150位、10年內270位。也就是說,按目前趨勢,整體而言,10年後台灣的大學院校恐面臨高達4成教師退休、新進教師卻無法及時銜接的問題。
以上數據還只涉及包含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等14所研究型大學。林伯樵提到,至少近3年來,不少大學院校反映,投履歷應徵教職的人數下降,導致校方的選擇空間有限,而這與台灣學子近年來在國內外就讀研究所(特別是博士班)的人數呈下滑趨勢,也有一定關聯。
然而,台灣持續有人才需求,國際間的產業和學術競爭又只增不減,台灣勢必得更積極與各國「搶人才」。林伯樵說,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近年不僅推出提供額外薪資和研究經費的「玉山學者」、「玉山青年」等計畫,更加碼補助各大學院校,協助校方在法定權責內,彈性提供高於法定薪資的教師報酬,補助占比由5成拉高至8成,且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元的「加碼投資」。
林伯樵指出,台灣在國內外就讀研究所的人數減少,影響所及包括攸關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理工科系。師資陣容方面,目前教師多屬50歲以上年齡層,人才斷層隱憂讓各大學院校不得不出動校長級的高階代表,與教育部一同組團赴海外,打「搶人才」團體戰。
林伯樵透露,透過攬才座談會,海外學人可當面向校方高階代表投履歷、自我介紹並直接探詢校方可提供的資源,而代表校方赴海外攬才的主管,他們的位階也高到足以精準了解校方需求並承擔相關決策責任,這些因素都有助各方有效率地對接,部分校方代表也不諱言,已有「鎖定」要爭取的人才。
在英國的攬才座談會20日於倫敦舉行,吸引來自英國各地約80位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以及已進入本地職場、具博士學位的台灣人參與。其中,人文社會和理工領域的人才占比大約是6:4,大致反映台灣人在英求學的專業領域分布。教育部上一次在英國舉辦類似的實體攬才活動是在2019年;2020年疫情期間曾在線上舉行一次。
台灣高教英國攬才團今年總計有12所台灣大學院校、17位校方代表與會。台大理學院院長吳俊傑是其中一位。回應中央社關於台灣高教界是否有部分評論提到的師資流失問題,吳俊傑說,他認為以「流失」描述相關現象有失準確。舉例而言,人才在學術界和產業界「雙向流通」,可能為台灣社會創造更大價值、整體而言對國家有利,不需僅以「學界流失人才」的角度看待。
吳俊傑分析,學術與產業界的經驗和知識能夠「相輔相成」,台大一向正面看待人才在學界和業界之間的流通,也一直有機制允許人才可兩邊兼顧、促進學術研究與產業實務的相互加值。
吳俊傑強調,學界該做的是「提升競爭力」,也就是創造良好的研究、教學和人際互動環境及實質待遇,以說服條件優秀的人士視學術界為職涯發展的選項之一,無論這是階段性或長遠的選擇。校方對人才的支持措施也不宜僅著眼於頭兩、三年,而是得具持續性、隨需求變化調整。
同樣來英攬才的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孩提時小學未畢業,即隨派駐海外的父母離台,45年來「在世界20多個不同地址居住過」,生活足跡遍及北美洲、歐洲、亞州,兼具學術與產業實務經驗,包括生物醫學研究和實驗結果的商業化應用。2022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前,高為元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
「國際化」相關指標多年來是台灣大學院校在各大國際高等教育評比的相對弱項。高為元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就他觀察,台灣在這方面的成績和日本不相上下,但他提醒,各界對「國際化」應有更寬廣、豐富的想像,勿流於表層或量化指標。
高為元說,不是收集了越多不同國家的護照及其持有人,就越「國際化」;也不是踏遍世界各地,就是「國際化」。人可以周遊列國,思維卻依舊原地打轉、固守小圈圈。高為元強調,國際化終究是一種「思維」。
高為元以清華大學的實際措施為例,除了「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校方也設置「新地平線永續基金」,整體目標就是鼓勵師生在海內外從事跨領域學習、放開心胸多元體驗,勇敢走出舒適圈。高為元強調,塑造多元包容的環境,「就是國際觀的開始」。
此外,清華大華即將推出「行政雙語化」,鼓勵非華語文母語人士參與校務行政。相關措施預期也有助校方吸引更多國際人才。(編輯:高照芬)1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