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苑裡鎮長劉育育演講 分享「毋免拜託」素人從政路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29日專電)苗栗縣苑裡鎮長劉育育日前在東京大學演講,分享她從參與家鄉公共事務,再走上從政之路,以及如何打一場「毋免拜託」的選戰,以政治素人打敗當過3屆縣議員的前鎮長。她也帶來集結成書的「鎮長週記」,吸引不少對台灣政治感興趣的日本民眾到場。

劉育育近日訪問北海道,參訪社區營造案例,並應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與在日台灣同鄉會邀請,26日赴東大演講,分享她擔任苑裡鎮長的經驗,清華大學名譽客座教授小笠原欣幸也到場聆聽。

就讀心理系的劉育育大學時代參與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運動。她回憶第一次走進樂生院,看到因痲瘋病留下身體障礙的長者,為了自身居住權利與人權挺身而出,讓她體認到弱勢底層的力量。

讓劉育育回到家鄉苑裡鎮的契機來自於海岸風電爭議。雖支持再生能源,但她發現政策落實中缺乏與在地居民的溝通,風機設置造成噪音與污染疑慮,她因此參與「反瘋車」運動,返鄉與在地青年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開設書店,推動藝文活動與議題講座,使社會運動不僅是抗議與對立,而是回到生活、與居民建立關係。

團隊也投入社區田野調查,訪談長輩、蒐集菜市場故事與地方記憶,透過策展方式呈現。例如,他們整理了在地音樂家郭芝苑的故居,開放民眾參觀,傳承地方文化與精神。然而,苑裡菜市場經過團隊的訪談後不久,竟在半年後遭遇火災。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引發地方對「重建或保留」的討論。

她表示,當時多數攤商損失慘重,政府卻僅提供每攤1萬元急難救助金,引發民怨。市場攤商組成自救會,質疑重建進度卻苦無回應。劉育育主動出借書店空間讓攤商開會,協助攤商凝聚聲音、與公部門對話。團隊並倡議政府應公開菜市場重建計畫,納入民眾參與,卻在實際設計與發包階段遭到推翻,讓他們備感挫折。

劉育育於是決定和賣魚丸的鄭輝煌等人一起組隊,參與2022年地方選舉。組織名為「毋免拜託聯盟」,3名政治素人分別參選鎮長與鎮民代表,不喊「凍蒜」口號也不拜託選民,而是巡迴發表政見,讓民眾了解他們為何參選。

他們設計互動式的民意收集,每位民眾在聽完政見後,選擇一個最關注的議題貼上圓點貼紙。透過40場以上的走訪與互動,重新認識地方需求。這種互動式的政見發表,讓選舉不再是單向的拉票,而是雙向的對話。

劉育育回憶,當初她參選時,被當時的前輩取笑,像她這種還在「吸奶嘴」的年輕人,不可能選上,也聽說打一場選戰起碼要準備1年、花費新台幣2000萬元,但他們最終僅花160萬元、短短82天,在沒有政黨、家族或派系奧援下,成功翻轉地方政治版圖,被稱為「小鎮民主奇蹟」。

選上後的劉育育面對鎮公所120名員工,作為鎮長親力親為,甚至直接坐上垃圾車宣導。與中央政府負責制度與立法不同,鎮公所是最基層的自治單位,真正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她擔任鎮長近3年來,每週向鄉親發布鎮長週記,800多天的紀錄與從政歷程,今年4月由離島出版社集結出版「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

她在會後受訪時,也以自身經驗,鼓勵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像是這次「大罷免」活動就刺激很多年輕人開始對公共事務產生興趣,她鼓勵罷團志工站出來,無論是投入選舉、成為民意代表,或是回到地方深耕NPO、NGO領域,都可以達成「公私協力」的合作效果。

以苑裡鎮的鎮民代表為例,每月固定薪資約6萬多元,加上交通費與出席費,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是兼顧創業與公共參與的好方式。她說,「你可以開早餐店、咖啡廳、書店,同時也是一位認真監督行政權的民意代表」。

她認為,參政不僅是挑戰傳統政治權力,更是世代傳承、合作與磨合的契機。唯有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地方才會有新的可能。(編輯:韋樞)1140729

Related Posts

1 of 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