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戶外活動可降近視風險 教部建議每天逾120分鐘

2025/8/4 11:25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4日電)暑假天氣熱,多數人會待在室內,可能增加使用3C時間。教育部今天提醒,暑假戶外自然光線充足,能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降低近視風險,建議學生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250度,眼球後端即拉長約1公釐,導致視網膜變薄,猶如氣球吹脹後變薄容易脆弱,進一步可能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問題,增加失明風險。

國教署推動「學生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醫師吳佩昌表示,長期近距離使用電子產品或閱讀,容易導致睫狀肌持續緊繃,甚至呈現俗稱「鬥雞眼」情形,一旦眼球變形,就難以回復,尤其兒童尚在發育階段,若長時間用力調節焦距,易產生「假性近視」。

暑假天氣炎熱,多數人選擇待在室內,可能因而增加使用3C產品的時間,也提高近視發生與度數惡化的風險。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教育部提到,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至少2小時、每週14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是預防近視的關鍵,而暑假戶外自然光線充足,能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防止眼軸變長,降低近視風險。

教育部也請家長與學校合作,於暑假落實「3010護眼原則」及「戶外活動120」等行動,包括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並定期追蹤學生視力變化,適時就醫檢測、落實遠視儲備與近視控制,守護兒少眼睛健康。(編輯:張銘坤)11408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