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4 19:15(8/4 19:53 更新)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張雄風台北4日電)史學家許倬雲今天辭世。中研院表示,許倬雲為推動台灣史研究的先驅之一,也常就社會議題提建言,展現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的意旨。唐獎感念其對漢學與推廣中華文化貢獻。
許倬雲小檔案
- 出生:1930年7月10日
- 學歷: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文科研究所碩士、歷史系學士 -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榮譽特聘教授
吉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美國匹茲堡大學退休名譽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通信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 著作:
歷史學研究、中國科學思想的因素、中國傳統的性格與道德規範、求古編、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近代台灣的形成、九堂中國文化課、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三千年文明大變局、經緯華夏等專書
看更多
關閉
在美國辭世,享壽95歲。
中研院透過新聞稿表示,許倬雲學貫中西,為享譽全球的史學領袖,於1980年當選中研院第13屆院士,他專精中國上古史、社會史、文化史,著述豐且深具創見;其視野宏闊,以世界史的眼光探討中國古代史,卻不以中國為侷限,能從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較中,指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特色。
中研院提到,許倬雲雖長居海外,但極為關心台灣,自1960年代起引入社會科學治史新方法,提倡社會經濟史研究,為規劃、推動台灣史研究的先驅之一;為使民主在台灣生根發芽,自威權體制時期,就以自由主義人文學者立場持續發表言論;1980年代後,在台灣政治社會轉型過程中,也常就社會重大議題提供建言,充分展現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的意旨。
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尹崇堯和執行長陳振川哀悼一代史學巨擘殞落,並感念許倬雲畢生對漢學領域與推廣中華文化的貢獻。
唐獎教育基金會發布新聞稿指出,許倬雲學術生涯以深刻洞察中國古代歷史聞名,其研究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唐獎基金會提到,許倬雲的著作展現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歷史學家,因此唐獎基金會於2024年頒授漢學獎給許倬雲,表彰他在中國史領域的學術高度。
根據唐獎基金會資料,許倬雲影響台灣史學30多年,是首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唐獎得主;許倬雲獲得唐獎漢學獎後,還將唐獎獎金新台幣5000萬元全數交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許─孫獎學金」以鼓勵漢學研究,期望中華文化為世界文明發展有所貢獻。
唐獎基金會為許倬雲製作一系列影片,回顧其過去人生經歷、學術進展及對當今世局的洞見,希望民眾能透過這些影片,再次領略許倬雲的見解,回顧其非凡的一生。(編輯:管中維)11408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