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從故事網站到有理文化 涂豐恩盼歷史內容傳遞更深遠

2025/8/5 08:29(8/5 08:43 更新)



成軍11年的網路新媒體「故事」,近期成立實體出版社「有理文化」,創辦人涂豐恩表示,一開始對經銷商體系、通路成本都很陌生,直到近年才逐漸熟悉;但紙本書仍有網路無法取代的特性,盼透過出版讓歷史內容傳遞得更深遠。中央社記者邱祖胤攝 114年8月5日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眾人通力合作,除了鎂光燈前表演者的努力,幕後人員的付出更是功不可沒,也應該得到肯定,中央社推出「幕後英雄」專欄,每週三固定推出這些英雄的故事。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5日電)成軍11年的網路新媒體「故事」,近期成立實體出版社「有理文化」,創辦人涂豐恩表示,紙本書仍有網路無法取代的特性,希望透過出版讓歷史內容傳遞得更深遠。

涂豐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他早在「故事」創辦初期就萌生「出書」的念頭,但當時對出版產業認識不深,「把出版想得太簡單了」。經歷多年累積與觀察,他認為現在是時候跨出這一步。

涂豐恩指出,網路媒體這些年面臨諸多限制,尤其「故事」長期重視深度與專題內容,但專題文章在社群平台上往往難以被完整閱讀,「我們希望讀者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但結果常常是只看到其中一篇,甚至根本沒意識到這是一個系列。」他坦言,演算法造成內容被切割與流量分散,也讓內容製作與讀者接收之間出現落差。

「我們做網路碰到兩個最大困難,一是內容被破碎化,無法呈現有系統的論述;二是行銷推廣需要成本,但網路內容的付費意願非常低。」涂豐恩說,相較之下,「書」雖然同樣不易銷售,但仍是少數讀者願意付費支持的內容形式,且具有系統性與編排的美學,能傳達更完整的觀點。

事實上,這11年來「故事」曾與多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實體書籍,但涂豐恩發現,實體出版與網路經營的Know-How差異極大,「不是把文章印成書就好,而是後端的發行與通路,才是真正的門檻。」他坦言,一開始對經銷商體系、通路成本都很陌生,直到近年才逐漸熟悉。

談到成立「有理文化」的轉捩點,涂豐恩說:「我們開始覺得,『故事』如果只做線上內容,力道與收益都有限。」與其被平台演算法牽著走,他更希望以書為核心,讓內容有穩定的產出與讀者。「現在反而是先策劃書,再讓網站變成搭配書籍推廣的工具,有點反過來。」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有理文化」的首部作品「此地即世界」,即取材自「故事」網站的專欄「島嶼開箱」,以台灣各地點為起點,延伸至全球的歷史連結。涂豐恩介紹,像是新竹動物園的規劃,源自19世紀德國動物園的理念;台南圓環的城市設計,則有巴黎式都市規劃的影子。他強調,「這本書希望讓讀者看到,台灣與世界之間,其實有很多未被發現的脈絡。」

展望未來,「有理文化」將延續「故事」的內容脈絡,進一步開發成有系統、有深度的出版品。涂豐恩說:「我不覺得出版是夕陽產業,只是每種形式都需要找到它適合的節奏與方式。我對出版還是有信心的。」(編輯:張雅淨)11408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