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海量研究報告一點就通 集邦科技打造AI問答平台解惑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6日電)是否曾在閱讀海量研究報告時找不出頭緒,恨不得有人可以一語點醒?集邦科技結合大型語言模型與檢索增強生成技術,開發出人工智慧(AI)知識問答平台,10秒內就能彙整不同報告的研究摘要,節省翻閱冗長報告的時間,過去一年帶動企業會員數成長約6%。

集邦科技(TrendForce)提供市場深入分析和產業諮詢服務,全球註冊會員超過50萬名,研究領域橫跨半導體、消費性電子、顯示面板、綠能及前瞻科技,每月發布近百篇報告。

憑藉25年以來累積的龐大資料庫,集邦科技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與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打造AI知識問答平台,大幅提升客戶查詢專業報告的效率。同時積極開發AI新聞平台與AI報告生成平台,簡化客戶與內部研究員的資訊處理流程。

AI知識問答平台 以RAG技術解決客戶痛點

集邦科技AI資料開發處經理彭子翊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AI知識問答平台是集邦科技最早開發且商業化程度最高的AI產品,用來解決客戶從大量專業報告中查找特定資訊的困難。

彭子翊指出,過去客戶購買研究報告後,須耗費大量時間閱讀數千字的內容,或反覆向公司詢問,才能找到所需資訊,不僅造成客戶困擾,也增加公司客服負擔。為此,集邦科技早在多年前就著手組建AI團隊,開發以RAG技術為核心的知識問答平台。

RAG技術結合檢索(Retrieval)與生成(Generation),有別於傳統使用關鍵字搜尋,AI知識問答平台能理解使用者以自然語言提出的問題語意,從資料庫中檢索相關段落,再由大型語言模型生成精準、簡潔的回答。

彭子翊現場示範,輸入「DDR4價格是上漲還是下跌?」這樣的口語化問題,系統約10秒內即可提供彙整後的答案,並附上來源報告連結,方便客戶深入閱讀。這種體驗類似Google搜尋的「AI摘要」功能,讓使用者能快速獲得所需資訊,不必逐篇翻閱冗長報告。

AI知識問答平台目前支援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及英文問答,主要服務美國及亞洲客戶。彭子翊表示,平台能理解簡中與繁中的語意相似性,並克服專業報告的高閱讀門檻,讓不具備領域知識的客戶也能輕鬆查詢;首頁預設4至5個常見問題,點擊後可立即顯示快取答案,系統會隨著新報告匯入動態更新答案,確保資訊時效性。

AI新聞平台與報告生成平台 可提升資訊整合效率

除了知識問答平台之外,集邦科技還開發了AI新聞平台與AI報告生成平台,進一步提升客戶與內部研究員的資訊處理效率。

彭子翊指出,AI新聞平台能根據客戶自訂的主題關鍵字,每小時自動從網路掃描相關新聞,進行彙整摘要並中文化,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產業動態。雖然無法讀取付費內容,但如果第三方網站報導相同資訊,系統仍可取得並呈現。

AI報告生成平台則針對財經客戶與研究員的需求,整合總體經濟數據、財報及內部研究報告,讓使用者可生成所需格式的報告,不必在多平台之間切換查找資料。彭子翊表示,內部研究員已開始使用AI報告生成平台,大幅簡化研究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AI新聞平台與報告生成平台僅對付費會員開放,作為加值服務,同時用於內部測試與優化。

彭子翊透露,集邦科技推出的3大AI平台,在過去一年帶動企業會員數成長約6%,主要客戶來自半導體、面板與IC設計等產業。在新平台上線的推廣期間,免費會員數成長約20%,顯示對市場具有吸引力。

靈活選擇AI模型 平台走向客製化

集邦科技的AI平台主要採用OpenAI模型,特別是GPT-4o,試圖在回應速度與品質之間取得平衡。根據不同需求,集邦科技團隊會靈活選擇模型,例如追求速度時使用GPT-4o,需更高品質時則選用其他模型。

彭子翊強調,對客戶而言,模型本身並非重點,關鍵在於最終效果。因此團隊專注於優化程式,以便未來靈活切換不同模型,並傾向選擇提供企業版服務的供應商,例如微軟或Google雲端平台。

他也提到,未來AI平台將朝客製化方向優化,例如根據會員權限提供個人化回答,若查詢內容涉及無權限的報告,系統會引導購買,作為潛在變現方式。

內部AI應用 從人資到全公司轉型

不僅將AI應用於外部客戶服務,集邦科技也積極推動內部數位轉型。彭子翊分享,人資部門利用Google AI工具NotebookLM開發出「HR小幫手」,將公司規章制度輸入系統,讓員工可隨時查詢請假、薪資等規定,系統會以輕鬆幽默的語氣回覆,提供24小時專業服務,可減輕人資部門的工作負擔。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為了集思廣益,集邦科技也不定期舉辦內部工作坊,分享AI資訊與應用案例,透過分組討論促進員工交流。目前開發部門與人資部門已有具體專案,其他部門還在探索階段,公司目標是讓每個部門都參與AI轉型。

彭子翊認為,AI輔助工具可大幅提升程式撰寫效率,甚至有開發者直言「沒有AI就難以寫程式」。他預測AI可能取代部分初階程式工作,但資深人員仍須把關正確性,未來趨勢將是雇用少數高階人才,結合AI工具完成更多任務,優化人力配置。(編輯:林淑媛)1140806

Related Posts

1 of 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