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6 16:47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6日電)金管會去年底首度提出「金融大回饋計畫」想法,主委彭金隆今天進一步說明,將分3階段推動計畫,初期為鼓勵業者申請新業務時,應思考效益如何回饋,並鼓勵業者發展自我特色的回饋內容,第2階段引導業者揭露回饋內容於文件或網站,最後階段由金管會評核、行政措施給予正向支持。
經濟日報今天下午舉辦金融大回饋論壇。彭金隆今天致詞表示,金管會去年12月首次提出金融大回饋計畫,希望金融業倡議響應,金融業運用來自於社會大眾的資金,透過有感行動獲得更多信任,如果讓民眾可信賴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也有更多發揮空間,這是當初提出金融大回饋計畫的初衷。
彭金隆指出,許多學術文獻也支持金融回饋的概念,若金融機構重視社會回饋、ESG等面向,也會帶來許多效益,照顧好員工,也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國際投資人更願意投資這類金融機構。回饋層面除了針對基層員工提升薪資、福利與教育訓練外,另包括對客戶的回饋,像是優化服務體驗與商品條件等。
彭金隆表示,這次中南部風災,金融單位踴躍捐款,這也是金融大回饋的具體展現,期許每家金融機構都可以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回饋方案,朝更有系統性、整合性與前瞻性方向發展。
金管會規劃透過鼓勵、揭露與評核支持等3階段,推動金融大回饋計畫。
彭金隆說明,首先逐步引導金融機構,把回饋社會內化為經營核心思維,初步採取鼓勵方式,鼓勵業者申請新業務時,思考未來產生效益時如何回饋,方法與對象皆不限。像是高雄資產專區開放很多試辦業務,業者也在申請書上提到,未來業務產生效益時的相關回饋。
第2,鼓勵金融機構把回饋內容納入公開文件或揭露在網站中(如永續報告書等),透過系統性方式揭露社會責任規劃與活動,業者可以建構有自我特色的金融回饋,不用相互比較。
第3階段為評核,彭金隆指出,金管會將對表現優異的金融機構,透過評核、行政措施等給予正向鼓勵與支持,希望帶動業界風氣,促進社會共同推動金融大回饋計畫,希望強化金融業的社會連結,打造社會有感、全民共享的新金融價值,讓金融機構不只是冰冷的數字與交易,還可以貼近民眾。
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指出,金融業本質就是社會服務,社會穩定是金融發展的基石,希望金融機構可提升信任、強化品牌價值,也提出多元回饋4面向提供外界參考,包含金融教育與金融素養提升、支持地方與弱勢發展、綠色金融與永續發展以及善盡社會企業責任等。(編輯:潘羿菁、楊蘭軒)11408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