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偏鄉教育人才不足 專家盼多元管道取得教師資格

(中央社記者林敬殷台北6日電)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實施7年,教師員額不足、流動性高、行政負擔過重等問題改善有限。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舉辦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公聽會,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說,關於取得教師資格、提高赴任意願等,各界意見都會納入修法參考。

公聽會主席,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表示,偏鄉教師員額不足、難聘、流動性高、行政負擔過重、無法長期服務及地方政府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7年過去,改善不如預期,加上少子化影響,偏鄉地區教育問題更加惡化,如何解決問題,調整廢校、併校,避免影響學生受教權,兼顧偏遠地區發展,值得討論。

屏東縣僑勇國小教師吳家儀2019年開始在偏鄉代理教師,為了取得教師資格,她讀完32學分研究所、寫碩士論文,並修習46個教育學分,還要實習半年,直到今年6月才考取正式老師。她說,身為返鄉青年,從無證代理教師到當上正式老師,至少4年,期間沒有收入,再加上研究所新台幣20萬元學費,4年下來等同付出200萬元的機會成本。

曾擔任校長的民進黨立委伍麗華說,偏鄉主要師資仍是無證的代理教師,希望未來修法能讓無證代理師受到好的培訓,成為有證老師。此外也盼修法讓透過所有方式進用的代理教師,都獲得公費補助,參與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指出,當年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後,樂觀以為可以解決問題。現在處於「難招募」、「難教好」、「難留任」三難局面,應讓有熱情、留在偏鄉的老師,透過不同管道獲得正式資格。她提出設立「偏鄉教育證」制度,讓現職代理老師有不同管道成為正式老師。

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表示,她從父親身上見證27年約聘偏鄉教育工作者的奉獻。外界鼓勵年輕老師到偏鄉當代理教師,但考上正式教師過程煎熬,連車資都是沉重負擔;因為對職涯不利,師範體系出來的也不會去偏鄉,這都是偏鄉缺乏老師的原因。她說,很現實的,只要提高待遇,就會有人,偏鄉代理教師的待遇應高於正式教師。

國教院研究員曾大千指出,讓偏鄉代理老師取得教師資格的理想模式,是嫁接目前的師培體系,修完學分可以代理抵實習、取得教師證。當務之急是透過現有「專聘教師」制度,提供誘因,並提高老師工作條件,尤其提供長聘制度,才是長久之計。

張廖萬堅表示,教育部一直在研議如何更有效取得教師資格,將來會持續改善制度。至於偏鄉地區教育支援中心缺乏專責人力,這涉及地方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教育部會納入參考。另外學士後偏鄉師培專班的內容,希望透過修法或附帶決議,讓專班更符合偏鄉老師的需要。(編輯:萬淑彰)1140806

Related Posts

1 of 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