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伯斯13日綜合外電報導)澳洲西岸城鎮伊內瓦巴(Eneabba)孤寂荒蕪,但別被這個西澳州礦區內看似不起眼的泥土給騙了,這個礦坑有著價值連城、在製造電動車和國防設備上至關重要的稀土。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澳洲對這項發現寄予厚望,提供10多億澳元貸款給一家礦業公司開採這些金屬,盼能一舉打破中國長期壟斷的供應鏈。
● 值得豪賭嗎?
稀土是中國與美國總統川普貿易協商中的重要籌碼,北京當局一限縮出口,全球製造商無不進入緊急狀態。他們驚覺,中國有讓他們工廠停擺的能耐。
福特汽車(Ford)曾因稀土短缺,讓芝加哥廠暫停生產一週。北京後來雖同意恢復稀土礦物及磁鐵出口至美國,但美中只要一天未達成貿易協議,供應鏈中斷的隱憂就會一直存在。
西澳州(Western Australia)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提煉冶金學系主任艾克斯汀(Jacques Eksteen)說:「西方國家失算了,事實就是這樣。中國著眼於長遠發展。它看到(稀土的)價值,也有投資的意願。」
● 稀土為何重要?
稀土是17種金屬元素的統稱。這些元素重量輕、強度高且耐高溫,讓它們成為微型電動馬達等應用的理想素材。不過,「稀土」一詞其實有點誤導。
艾克斯汀說:「稀土其實並不稀有,也不罕見。黃金才罕見,但它不是關鍵材料。」
他補充說,癥結不在於「量」,而是「在供應鏈的某個環節,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掌控著瓶頸」。
1990年代,歐洲,尤其是法國,曾擁有相當規模的稀土產業。如今,全球逾半的稀土開採與近9成的精煉作業集中在中國。
伊盧卡資源(Iluka Resources)稀土部門主管麥格拉斯(Dan McGrath)說:「中國自此之後便刻意且公開地尋求掌控市場,目的就是要支援其下游製造業與國防產業。」
而伊盧卡和麥格拉斯期盼的,就是打破中方的掌控權,即便這並非公司的本意。
伊盧卡過去數十年來開採的是陶瓷的主要原料鋯石(zircon),以及用於製造油漆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而這些礦砂的副產品中,恰好包含了鏑(dysprosium)與鋱(terbium)這兩種極為搶手的稀土元素。
多年下來,伊盧卡已累積了一批價值超過6.5億美元(近新台幣200億元)的儲存量。
但這只是相對容易的部分,真正棘手的是後續的處理與提煉。科廷大學教授艾克斯汀說:「這些元素的化學性質非常相近,分離時需要經過好幾個階段。」
他還補充:「此外還得處理殘渣與廢棄物,由於這往往具有放射性,處理起來不僅困難重重,成本也十分高昂。」
這也是為什麼澳洲政府決定貸款16.5億澳元給伊盧卡興建精煉廠來因應日增的稀土需求。伊盧卡預估,到了本世紀末,稀土需求將增加50%至170%。
儘管精煉廠還要2年的時間興建、上線,伊盧卡主管麥格拉斯說,「這座精煉廠以及伊盧卡對稀土產業的投入,就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選項。」
● 戰略上有其必要性
坎培拉當局認為政府干預有其必要,一來提供替代供應選項,二來協助各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澳洲資源部長金恩(Madeleine King)說:「我們要不袖手旁觀,無所作為…要不主動扛起責任,發展本地稀土產業,與中國市場競爭。」
歐洲聯盟過去指控中國,把自身「近似壟斷」稀土的地位當作談判籌碼、當作武器,削弱關鍵產業的競爭對手。歐盟表示,即使中國鬆綁稀土供應限制,供應鏈衝擊的威脅依舊存在。
而就算打造全新的稀土產業尚需一段時日,在這場稀土競爭中,澳洲似乎仍具備不少優勢:貨源更穩、更乾淨,且最為關鍵的是它不依賴中國。(譯者:蔡佳敏/核稿:張曉雯)1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