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4 12:38(8/14 12:51 更新)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4日電)今天是全球慰安婦紀念日,婦女救援基金會說,歷史不該被遺忘,不只應將台籍慰安婦納入108課綱條目並正名,也應成立婦女人權博物館,重視台灣女性歷史與人權教育。
8月14日是全球慰安婦紀念日,婦女救援基金會依照往例,今天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召開記者會,除透過默哀儀式共同追悼緬懷台籍慰安婦,並公布台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議題網路問卷最新調查報告。
該份調查報告希望了解民眾關於台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議題認識程度,調查時間自7月16日至8月10日止,共蒐集到869份回覆,扣除重複作答、答案明顯前後矛盾等無效填答後,獲得814份有效問卷。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分享調查結果,98.4%的填表者都知道台灣曾有「慰安婦」歷史,64.9%更進一步知道「慰安婦」又被稱為「戰時軍事性奴隸」。
杜瑛秋說,調查顯示,對於「慰安婦」歷史的認識來源,有71%透過學校的歷史教科書,其次為「電視、新聞、影音」67%、「網路資訊」65%;與2022年的調查比較,當時第一名是電視媒體、第二名是相關紀錄片,其次才是教科書。
此外,杜瑛秋表示,有7成民眾對於國小到大學的學校教育中,印象中有教到「慰安婦」事件,有2成則不確定/印象不清楚;對照2022年調查的46.7%,數據明顯成長許多,顯見學校教育相當重要。
若進一步詢問,對於二戰時期台灣的女性成為「慰安婦」原因,有9成4民眾認為是被強迫、8成6認為是被誘騙、6成認為是被徵召,但仍有2成7認為是自願前往。
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長蔡恩加表示,今年適逢二戰結束80年,台籍慰安婦是台灣歷史一部分,台灣人民有權利知道真相,婦女救援基金會多年倡議108課綱應該納入慰安婦在主題內、而非說明欄,教育部回應會請業者在教科書加入軍事性奴隸、設計課程未來提供給老師教學參考,但速度仍緩慢。
蔡恩加也說,婦援會與許多婦女、性別團體倡議台灣應該有國家等級的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但至今仍未有動靜;台灣近年重視文化及藝術,文化部也設置各種美術館、博物館,但對占一半人口的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卻沒有設置,呼籲政府應重視台灣歷史與人權教育。
前民進黨立委、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創會理事長尤美女說,近年許多地方正發生戰爭,女性及小孩受傷最多,但女性卻是戰爭決策過程中參與最少;應設立國家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透過博物館呈現文物、歷史,讓人民感受到戰爭殘酷、記取教訓,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編輯:吳素柔)11408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