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二戰美日激戰菲律賓 台籍日兵與菲華僑互助結情誼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15日電)第2次世界大戰日軍入侵菲律賓,許多台灣人被徵召,角色從戰爭初期的直接參戰逐漸變成後期的勞務人員,在異鄉留下足跡。部分台灣兵也因與華僑相互扶持,建立了深厚情誼。

珍珠港事件之後,日軍開始進攻菲律賓。1941年12月10日,日軍第48師機械化部隊從呂宋島多處登陸,作為日軍12月22日大規模進攻前的先鋒部隊。

菲律賓二戰歷史學家費瑞多(Anthony Feredo)向中央社表示,日軍第48師其中的兩支部隊就是由台籍士兵組成、日本軍官率領,稱為第1福爾摩沙團和第2福爾摩沙團。

著有多本二戰相關書籍的費瑞多說,菲律賓戰略地位重要,日軍以菲律賓作為進攻東南亞及其他太平洋島嶼的跳板,集結兵力、傷兵休整以及糧食、燃料及礦物等資源的取得,都在菲律賓進行。

同樣地,美軍在反攻期間,也把菲律賓當作重要跳板,並且把多達30萬日本士兵牽制在菲律賓,讓他們無法返回日本作戰。

費瑞多引述史料說,同年12月26日美軍敗退,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台籍士兵正是第一批進入馬尼拉的日本部隊成員,在華人區可以聽到日本部隊有人用華語向華僑發號施令,或是追查可能協助抗日的華人游擊隊成員。

日軍第48師在1942年1月被撤離呂宋島,轉往印尼與荷蘭軍隊戰鬥,沒有參與激烈的菲律賓巴丹(Bataan)半島戰役。

戰爭後期,被派到菲律賓的台灣人多為勞務人員,如農工、裝卸工、碼頭工等支援日軍的後勤工作;但仍有少數台灣兵參與戰鬥,比如1944年11月和12月日本空降部隊在雷伊泰島(Leyte)與美軍的最後一波傘兵戰,主力就是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費瑞多說,菲美聯軍反攻後,日本兵潰敗逃進山區,許多台籍日本兵因被拋下而投降,以馬尼拉碼頭為例,就有至少150人,在呂宋島南部約有200至300人。

他說,戰時士兵們也都是身不由己,歷史文獻沒有提及菲律賓人憎恨台籍日本兵,甚至反而同情他們,因為一些為日軍工作的台灣人,或因部隊糧食不足、或因染上疾病,而被日軍殺害。

被問及戰爭帶來的教訓或啟示,費瑞多表示,戰爭在書上讀起來很精采,但真實的戰爭卻遠非如此,各國應該透過外交方式解決紛爭。

他說:「我有2個叔叔參戰了,只有一個倖存。雖然他有時不願承認,但在他生命中最後的日子,我可以從他眼神看到戰後的創傷。」

另一方面,記者多年前曾訪問經歷2戰的馬尼拉華僑,被告知曾有台籍日本兵抓到華僑分發抗日傳單,僅低聲喝斥「你不怕死啊!」之後就叫他快走。

「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軍」已故秘書長莊振黨曾告訴中央社,日軍潰敗後有計畫撤軍,一些台灣兵被棄之不顧,菲國游擊隊四出搜索日軍殘兵橫加屠殺,台灣兵也成為被攻擊目標。

他說,所幸平時台灣兵因語言相通,經常暗助被日軍拘捕的抗日華僑,如勸阻日軍虐打、照料被囚華僑等,因此在戰後,華僑抗日團體也收留台灣兵,總數達70多名,並護送他們返回台灣。

他說,基於這樣的情誼,有很多台灣兵返台後,還和菲律賓華僑寫信聯絡。(編輯:唐佩君)1140815

Related Posts

1 of 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