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15日電)高齡96歲的台籍日本兵周良仁,對80年前的事仍記憶猶新。他受訪時,邊回憶著戰爭場景,邊顫抖著拿出細心保存數十年的軍中小喇叭,吹送出日本海軍在二戰時期的「起床號」曲調,將時光宛如拉回戰火紛飛的無情,感嘆「不要再戰爭了」。
二次大戰後期,日本亟需擴張兵源,台灣約有20多萬人被動員參與日本部隊作戰,送往中國、南洋等戰場。根據國家人權會出版的「台灣兵:重尋一段被歷史遺忘的血淚青春」,戰後初期台灣人口僅約600萬人,這20餘萬人及其家族的記憶,成為台灣深刻的歷史傷痕。
1930年生的周良仁是台中人,10多歲時受到日本海軍宣傳鼓舞,以及當時被選為志願兵為最高榮譽等社會氛圍影響下,瞞著家人報名成為台籍日本兵。儘管已是9旬高齡,但他迄今熱衷參與台日交流活動,位於台中的高座之友會籌辦終戰80週年紀念活動,他也是受邀來賓之一。
採訪時,周良仁中氣十足,台語與日語交錯使用,直言現在人不了解戰爭,「太可怕了」。
周良仁入伍時才14、5歲,先在高雄左營集訓,之後前往位於京都附近的舞鶴軍港,兵種是「海軍特別年少兵」,簡稱「特年兵」,由於是未成年服役,因此相當神祕,有「幻影少年兵」、「昭和白虎隊」別稱。
根據日本和平祈求展示館去年舉辦的「15歲少年兵的回憶」展覽資料,日本海軍當時分4期共招募1萬8160名士兵,前兩期畢業生約7400人,其中約3200人陣亡;周良仁提供的資料則顯示,4期的戰死人數達到5020人。
為了紀念這批從14歲起志願參軍的少年兵,日本東京澀區的東鄉神社,特別樹立了紀念碑。
回憶服役的日子,周良仁緊皺著眉頭,直說很辛苦、經常受凍、挨罰,他的部隊中許多人戰死。
他攤開一張「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艦船喪失一覽圖」如數家珍,也介紹著各種戰後回訪日本購入與日本海軍有關的周邊商品,偶而陷入回憶片段慢了下來,「我是自願兵,用宮本吉雄的名字當兵,日本同袍還以為是自己人」。
問他怎麼會想自願當兵,周良仁表示,那時候很傻,就是為愛國心而已,周遭也都在討論為了國家,年輕人應該要站出來,因此體型瘦小的他瞞著父親,一個人到設有招募場地的台中家政女學校(現為台中家商)申請入伍。
周良仁說,本來擔心體格檢查不會過,但後來面試官問是否有其他專長,他想起自己肺活量好,小號吹得不錯,隨後也就成功錄取。在艦上吹起床號成為周良仁畢生記憶,時隔80年,周良仁至今清晰,當時分發的小號,依然被保養得發著光,還能在採訪時吹送海軍起床號的曲調。
日本當年在台灣實施志願兵制先陸軍後海軍,根據台灣歷史博物館線上博物館資訊,當年申請「海軍特別志願兵」並不簡單,提出申請書後,要接受身體檢查、學力測驗,且要接受口試,確認觀察申請者的思想、態度以及語言能力等,合格後先接受6個月基本軍事訓練,接受3個月完整的海軍專業訓練後,再依能力分配至海軍擔任不同的兵種。
周良仁受訓後期,日本本土屢遭美軍轟炸,兩顆原子彈更是接連落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約20萬人身亡。他整裝待發時刻,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他回憶,當時訓練近尾聲,要從橫濱港口出發時,與所有夥伴一同聽到昭和天皇「玉音放送」,宣布戰爭終止、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心情覺得很痛苦」,滿腔熱血戛然而止。那年他才16歲。
沒有真的踏上戰場,在日本等待船隻返台時,周良仁依然看到戰爭殘酷的那一面。他說,日本宣布戰敗後,在日本的台灣人突然變成一等國民,衣食獲保障,而日本是戰敗國,民眾難有工作也普遍挨餓,甚至退回以物易物的生活模式,滿是貧窮的悲苦。
回到台灣後,周良仁勤奮工作,從貿易公司基層做起,一路做到擁有一間自己的公司後才退休,他接下由日本海軍台灣日本兵組成的「台灣台日海交會」會長,協助日本「親善友好慰靈訪問團」來台參與慰靈祭,直到今年96歲高齡,才將任務交棒給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會長何敏豪。
問他時隔80年後,有什麼感想,周良仁沉默半晌後感嘆,不斷重複地說:「戰爭太可怕、不要再有戰爭了」。(編輯:謝佳珍)1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