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全球塑膠公約結論待完成 彭啓明:台灣堅定減塑

2025/8/15 14:30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5日電)全球塑膠公約歷時10天的談判,目前仍在進行最終的討論。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表示,台灣推動減塑的決心堅強,會透過系統性、商業化的結構讓它發生。

聯合國於2022年同意,將於2024年底前找到解決全球塑膠危機的辦法。然而,本來應該是達成具法律約束力文書的最後談判,去年12月在韓國釜山陷入僵局,因產油國阻撓而未能達成共識。

全球塑膠公約(INC-5.2)談判會議於8月5日起一連10天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行。環境部今天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2會議階段性進度說明」記者會。

彭啓明表示,地球媽媽遇到塑膠危機,未來海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這次聯合國的會議,要近200個國家一致認同不是這麼容易,但台灣推動減塑的決心堅強,會透過系統性、商業化的結構讓它發生。

彭啓明坦言,原生塑膠生產減量還需要一點時間,需要給原有業者一點緩衝,政府不會僅靠嚴格限制,而是多管齊下,如透過提供循環袋、商業優惠等方式,召喚更多人支持環保運動。

人在日內瓦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連線表示,這次談判採用去年12月主席提出的版本,並歷經今年8月13日、15日的修訂2個版本;今天會議其實一度中斷,是在最後提出第2版本後,才又繼續討論。

樊國恕說,目前預估會以第2個版本作為成果,但細節部分仍需要外交會議進行最終確認。

樊國恕說明,此版本最重要是涵蓋塑膠全生命週期管理,從生產設計到最終處理;並強調科學與社經並重,結合環境法規與貿易原則;考量不同發展國家的能力因地制宜訂定規範。

不過,樊國恕提到,目前版本仍然只有框架、並未表列管制的產品清單,預計會由後續討論決定具體內容,如產品塑膠微粒添加、塑膠廢棄物管理及既有高濃度塑膠污染熱點控制等。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海保署自2020年起針對台灣海域出海口的微塑膠及海漂、海底廢棄物進行長期調查;後續會與海委會合作,利用科學數據盤點陸源到海洋的塑膠廢棄物及微塑膠通量。

賴瑩瑩提到,雖然第2版的公約草案刪除了原生塑膠的供給與生產限制,但台灣已經有如源頭減量、綠色設計制度,會鼓勵產業朝重覆再利用的方向邁進,也會先進行自願性、示範作業後再強制規範。(編輯:管中維)11408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