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中國宏觀槓桿率首破300% 學者稱內需低迷才是隱憂

2025/8/16 14:52

(中央社記者陳鎧妤台北16日電)中國官方智庫發表報告,中國今年第2季宏觀槓桿率(國家總債務與GDP的比率)首破300%,當中政府部門槓桿率按季上升2個百分點。學者分析,目前中國最大問題是即使政府增加債務,市民仍不願意消費,物價愈來愈低,造成惡性循環。

宏觀槓桿率及居民槓桿率,分別是國家債務總額及個人債務總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

屬官方智庫的中國國家金融與及發展實驗室於7月發表「NIFD季報」,指今年第2季中國的宏觀槓桿率上升1.9個百分點,從第1季的298.5%上升至300.4%。居民和企業部門債務增速仍處於歷史低位,反而政府部門債務繼續大幅擴張。

報告提到,第2季居民部門槓桿率按季減0.4個百分點,這是由於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基礎不牢和服務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報告表示,第2季政府部門槓桿率按季上升2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政府槓桿率按季上升1.1個百分點,地方政府槓桿率按季上升1個百分點,這是因今年上半年政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節奏快、力度大,政府部門加槓桿幅度連續4季保持在2個百分點以上。

報告又指,物價持續低位運行拖累名義GDP增速創2023 年以來新低,宏觀槓桿率被動快速上行,首次突破300%。

報告又指,私人部門信用擴張趨於放緩。一方面,盡管耐用品以舊換新支撐消費貸款增長,但房地產銷售轉跌和提前還貸增加,導致房貸規模收縮,拖累居民部門再度轉向去槓桿。另一方面,整治了部分新興產業內捲式競爭等,推動民營企業緩慢去槓桿。

報告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宏觀調控重心是促進物價合理回升和提振名義經濟增長,避免宏觀槓桿率被動上升加劇金融風險積累。

報告表示,措施包括政府部門繼續加槓桿「投資於人」,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以及助力企業突破技術發展周期,走出內捲式競爭和被動去槓桿等。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告訴中央社記者,宏觀槓桿率的國際警戒線是約250%,目前美國大約260%,日本約400%。目前全球的催勢都是居民部分的槓桿率正下降,主要由於房價下跌,但政府部分的槓桿率上升,主要由於發債。

莊太量表示,中國的宏觀槓桿率不算嚴重,最重要是政府增加債務後,能否刺激市民消費。

莊太量表示,目前中國有兩種「特色」,就是市民不願意消費及物價愈來愈低。物價愈來愈低是因為產能過剩,如電動車,即使外銷也未能完全消化產能,導致企業加劇內捲。當物價愈來愈低,市民愈來愈不願消費時,便造成惡化循環,即使政府大撒金錢促消費,都是比較短期的效果。

莊太量說,目前正確的做法是適當減少產能及有序控制,「現時最大問題是當有政策,大家便一窩峰去做,拿完政府補貼就走。如電動車行業出現零公里二手車,拿完政府補貼後新車賣不出變成二手車。」

他表示,對大國而言,債務主要是內債,不會拖累經濟;但對小國或債務是外債的國家,則會拖累經濟。(編輯:陳鎧妤)11408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 Posts

1 of 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