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6 14:35(8/16 14:46 更新)
(中央社記者吳玟嶸金門16日電)金門有眾多古蹟與歷史建築,但傳統匠師高齡化造成人才斷層,文化部文資局推動金門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文資局表示,盼年輕新血將所學化為實戰力,成為金門文資修復中堅力量。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金門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2025年大木作班與土水班共有17名學員,由金門大木作保存技術保存者翁水千,與土水修造保存技術保存者李清海親自授課,在經過17個週末、各272小時的訓練,今天完成課程並舉行結業典禮。
文資局發布新聞稿表示,金門擁有全國數量名列前茅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從宗祠、宮廟到聚落民居,每棟建物都承載著地方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為因應傳統匠師高齡化造成的人才斷層,文資局自2022年起至今,已辦理3期「金門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
文資局指出,今年度計畫從金城鎮公所的學科課程,到金湖陳坑及金沙浦山的實作現場,皆以手把手的現場指導方式進行,這些技能並非書面知識能掌握,而是須透過反覆操作、檢驗與修正,才能真正內化為可應用於修復現場的實務能力。
文資局也表示,傳統匠師分級制度預定今年年底推動,期盼這群年輕新血能將所學化為實戰能力,積極挑戰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成為金門文化資產修復的中堅力量。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組長林旭彥說,本次課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頹屋修復」實戰訓練,學員在實際操作中能了解,特別在解體工程時,應盡可能採用人工拆除,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舊有材料,避免材料損壞,並依原結構順序進行拆卸。拆卸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花崗岩,都必須依序分類編號,甚至利用回收的舊料進行填補,讓老屋生命得以延續。
林旭彥表示,這種「修舊如舊」、「物盡其用」永續精神,讓傳統匠藝超越書本知識,更實際應用於文化資產的修復與保存中。(編輯:謝雅竹)11408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