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16日專電)隨著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就綠電與碳交易展開合作,跨境再生能源交易逐漸成為企業尋求減碳解方的新路徑,學者指出,讓在地與跨國企業透過相對有「信用」的平台至關重要,可強化企業供應鏈取得再生能源並減少碳足跡。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今年初簽署「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聯合協定,交換6份備忘錄和1份意向書,內容涉及教育、婦女與社會福利、氣候變遷、碳捕捉與封存、城市發展及跨境犯罪防治等領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羅啟鋒告訴中央社,碳交易最關鍵的是「信用」,平台是否具有國際信賴、數據是否可追蹤、核算是否透明,都是企業選擇合作對象的重要考量。新加坡因金融制度完善與資訊透明性,已具備吸引國際企業進入的優勢。
羅啟鋒說,隨著企業ESG壓力日增,能否透過區域平台取得具有信賴度的再生能源與碳權,成為重要議題。對在地台商或跨國企業而言,星馬的合作機制將帶來嶄新選擇,也有助於區域企業接軌全球永續市場。
他指出,企業需要一個平台,而且是有信用、良好聲譽的管道,藉此知道從何購買並有效運用相關能源,藉此強化供應鏈結構。
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執行長朱愛儀(Oi-Yee Choo)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CIX提供碳權與再生能源憑證等服務,協助企業取得可靠的綠電來源,平台完整且透明,有助於企業達成永續報告與淨零承諾。
朱愛儀指出,新加坡已發展出成熟的碳市場生態系,包括顧問公司、專案開發商、第三方驗證機構等。此外,新加坡的碳稅與碳定價制度,也提供企業實際的經濟參考,使其能更有系統地評估碳排成本與採購決策。
面對全球對碳市場的重視,朱愛儀表示,東協國家正展現積極態度。泰國與印尼等國正建立本地碳交易機制,也與新加坡展開對話,希望共同制定區域標準。東協碳市場小組已簽署合作備忘錄,目標推動區域制度整合,擴大集體影響力。(編輯:唐聲揚/高照芬)1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