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7日電)美國總統川普頻頻揮舞關稅大刀,通膨可能已經現蹤,美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意外竄高,造成美股下挫。專家學者直言,關稅對美國通膨的影響,下半年見真章;隨著關稅稅率大致底定,進出口商開始協商未來如何分擔,對物價影響將陸續顯現。
川普今年1月上任後,高舉關稅大刀,且戰場擴大至全球。市場普遍認為,川普高築貿易壁壘,勢必墊高成本,使通膨蠢蠢欲動。
雖然美國甫公布的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7%,低於預期,投資人因而押注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機率大增,不過隨後發布的7月PPI月增率飆上3年新高,敲響通膨警鐘,市場對降息的樂觀期待隨之降溫。
「川普說沒有通膨,但現在說是不準的」,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直言,美國還看不出明顯通膨,有兩大因素,一是川普施壓,使得廠商偏向觀望,先前美國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醞釀漲價,川普措辭強硬,直言沃爾瑪應吃下關稅,「川普每天威脅人家,廠商不會這麼快直接反映」。
第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漲價會醞釀3至6個月,廠商會先確認庫存用完,才會考慮調漲價格。連賢明直言,「看美國到底有沒有通膨,其實不是現在,事實上是要到年底」。
連賢明表示,以15%關稅為例,一般情況可能是零售商吃5%、供應商吃5%,消費者也承受5%的漲價,川普賭在他的壓力下,零售商與供應商會再把消費者的5%分掉,實際上,只要成本高到一個程度,廠商絕對不會吃下來。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分析,美國最新的7月CPI年增2.7%,和6月增幅持平,看起來對關稅沒有太大反應,一方面是美國CPI結構當中,房租、汽車占比頗重,民生必需品占美國CPI比重較低,另一方面,3C產品還沒課到稅,影響尚未浮現。
林啟超指出,現在關稅稅率多是出口商自行吸收,過去幾個月也看到很大的拉貨、囤貨效應,但接下來還是得回補,就觸及漲價與否的課題。
7、8月期間,美國加徵的關稅稅率陸續底定,包含傳統產業,如工業用的手工具、水五金等項目,以及民生必需品,基本上已經確定。林啟超認為,未來這幾個月,亞洲製造商、出口商開始要與美國談,關稅如何分擔,這攸關最終消費端如何定價。
林啟超表示,運動鞋類知名品牌已經宣布漲價,可以看到關稅帶來的通膨效應正在發酵,下半年會更顯著,但漲價幅度與商品性質相關,如果是高價值、非必需品,漲價幅度可能較高,精品愛馬仕早早就宣告漲價,因為其客群在意的不是售價,而是商品價值。
民生必需品則是不同考量,林啟超指出,美國經濟正在放緩,消費動能轉趨疲弱,此時企業若漲價,可能抑制需求,或是市占率往下掉,換言之,民生必需品會漲價,但幅度有限。
至於台灣,外界關注美國關稅是否帶來外溢效果,因成本墊高,推升進口價格,影響國內物價。主計總處官員認為,美國關稅政策使國際需求下降,7月幾乎所有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都比4月美國公布對等關稅政策之前還要低;綜合來看,對等關稅對國內物價影響有正有負,但應是抑制物價效果較大。
主計總處官員補充,台灣原物料高度仰賴進口,國際農工原料價格下跌,加上新台幣升值效應,有助於減輕進口壓力,可緩解物價上漲的力道。
林啟超也說,關稅對國內物價影響有限,牽動台灣下半年通膨走勢的兩大關鍵,一是天候,二是電價,近期中南部豪雨成災,接下來蔬菜、水果甚至肉類價格恐將飆漲,對物價帶來壓力,而9月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電價,這對國內廠商是重要成本,必須審慎關注。(編輯:林淑媛)1140817